陳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逐漸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感受,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設計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為例,闡述了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觀察物體? ?教學活動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全套教科書中第一次編排《觀察物體》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方位,觀察熟悉的場景和特征明顯的簡單物體,學生也可以根據觀察到的形狀正確判斷位置,加深對真實空間的理解,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樣一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初步形象思維和空間概念,還能為學生以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一、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和學習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知識可以使學生受益一段時間,但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受益一生,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質,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觀察物體的必要性分析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雷登索爾曾說:“在更高的層次上,幾何是數學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個公理系統中組織起來的;但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幾何學是正確的,是對空間的理解。”在學校數學教育中,大多數學生學習幾何不是為了建立一個演繹系統,而是為了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間,這樣的幾何形狀不會輕易被忽視和遺忘,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幾何知識,建立對直覺、圖形、空間的理解,已成為小學數學教育界的共識。
根據直觀的幾何圖形的不同識別過程,人們通常可以將圖形識別分為兩部分:理解圖形的概念和特征,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進行轉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更注重圖形的概念和特征,較少注意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換。事實上,后者不僅是前者的基礎,還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空間和圖形。因此,教師需要選擇一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立體對象與平面圖形之間建立適當的聯系,實現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換,而“觀察對象”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可以為學生建立這種聯系提供有用的渠道。
三、觀察物體體現的核心素養
1.觀察物體,喚醒心中表像
眾所周知,表象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時,在觀念中所保持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和客體形象在觀念中復現的過程。人們對過去事物的反思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了痕跡,當這些痕跡在人類活動中被恢復或復制時,這就是現象。心理學實驗表明,表征是可以被加工的,即隨著感知的加深,表征從單一到普遍,從單調到豐富。其中,觀察和操作學習活動是促進外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條件。
在幾何學習中,圖形表象的建立和獲取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幾何概念特征與性質,對表象的喚醒和提取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大多數小學數學識別圖形中,雖然有觀察物體的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從單一的角度進行的,即學生可以感覺到物體的整體形狀和物體的具體表面。
在《觀察物體》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要觀察整個對象,還要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觀察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對物體的形狀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如果學生能夠閉上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將自己頭腦中觀察到的物體組合起來,這有助于學生將靜態表象轉化為動態表象,也有助于學生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建立適當的關系,進而建立一個更加全面的對象表示。如在識別軸對稱圖案時,三年級教材中蝴蝶、天壇、飛機的圖片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而獲得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要求學生做例題時,會強調物體具有對稱性這一觀點,這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聯想,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描述和表達,從而更好地理解對稱性。
2.觀察物體,提高觀察能力
由于學習能力、理解方法和環境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觀察的對象是人,具有高度主觀性,所以不同個體的觀察必然是有所不同的,學生的觀察能力會直接影響數學學習。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掌握觀察方法,但他們只是在教學過程中零星地介紹觀察方法,很少開展系統教學。為此,《觀察物體》這一教學內容將有效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觀察方法。
3.觀察物體,發展空間觀念
《觀察物體》的相關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從對象中提取幾何圖形,或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實際描述的對象,幫助學生建立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并用語言進行描述,而這些都是學生形成空間概念的重要指標。
四、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的建議
1.重視實際觀察,積累觀察經驗
實踐觀察活動是學生進一步開展比較、辨別、推理、想象等數學活動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師要認真準備觀察資料。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統一準備特征鮮明、中等大小、結構相對簡單的對象,如玩具猴、泰迪熊、玩具汽車、玩具飛機、帶把手的水壺、茶杯等,讓學生觀察不同的立方體。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五個或六個相同大小的立方體,以便在實際觀察期間比較不同方位的幾何圖形。
2.重視比較辨析,引導逐步體會
《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觀察物體,并正確識別從不同角度或方向看到的物體的圖片或圖形。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記住物體某一表面的形狀特征或相關位置特征,為下一步的比較、辨別、選擇和判斷提供切實的依據;另一方面,在從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觀察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關鍵的區別。
簡而言之,觀察物體應該貫穿“圖形與幾何”的整個教學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從直接經驗的獲得過渡到間接經驗的判斷,從直覺推理過渡到復雜推理,進而發展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王碧琴.“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范圍”課堂實錄[J].基礎教育論壇,2019(28).
[2]錢云娟,趙國防.“學導賦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評析[J].教育視界,2019(16).
[3]陳宇,吳曉丹.談核心素養在低段數學教學中的滲透——以《觀察物體》一課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9(21).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東辛農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