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峰
摘要:數學教育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多元化拓展是提高數學教學實效、推進數學課堂質量優化的一種教學實踐。要想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實現培養和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深層次學習目標,自然離不開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本文立足于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以探索數學課堂多元化拓展為切入點,提出了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多元化拓展? 解題能力
一、培養小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1.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求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高度重視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因此,培養全能型的社會急需人才是教育工作關注的重點。數學學科既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與邏輯分析能力,又要實現學生數學素養和多元思維的培養。很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吃力的狀態,迫切需要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現實要求。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數學學習活動主要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導向,思維的培養和建立也是教學關注的重點,這能夠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活動構建堅實的基礎,確保學生能夠適應數學教學發展的需求。數學學科的研究性較為明顯,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往往會遭遇困難,他們在解題時不知道如何下手,雖然理論知識與數學概念能夠準確記憶,但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另外,很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多元培養策略
要想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智慧,抓準切入點,把握突破點,切實提升教學效率。基于這樣的思路,筆者選取了銜接處、變式中、錯題里這三個方向進行探討,引導學生實現良性的知識遷移,促進數學發散思維的深化,真正建構多元的、動態的、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1.銜接處,類比遷移
銜接處可以是數學概念、公式與實際應用題目的銜接,也可以是在數學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遷移。教師要抓住解題銜接處這一教學關鍵點,讓學生能夠通過認識和把握銜接處,實現知識之間的類比遷移,降低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點的難度。
如在教學“歸一問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在解題時需要先求出單一量,然后以單一量為標準,再求出題目要求的量。”這類題目的思路都是相通的,但在應用題的表述上有多種形式,如“買5本作業本要10.5元錢,那么買同樣的作業本7本,需要多少元錢?”“3輛貨車3天拉貨90噸,照這樣計算,5臺貨車6天拉貨多少噸?”“5輛汽車4次可以運送100噸鋼材,那么用同樣的7輛汽車運送105噸鋼材,需要運幾次?”這些問題看似不同,但它們的解題思路是一致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找到共性,實現良性的類比遷移,總結出“歸一問題”的通用解題思路。
銜接處是促使學生進行類比遷移的基礎,有了銜接處的良好過渡,學生才能深刻理解問題和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強化運用類比遷移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2.變式中,發散思維
變式是數學題目訓練中常用的方法,它要求學生從靈活多變的出題角度中,把握住所要考查的數學知識點的本質特征。通過變式練習,學生對數學概念、規律、公式的認識不再是孤立的、單一的,而是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分析問題,實現對知識的整體性認識。
如在教學“和差問題”時,已知兩個數量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量各是多少,這類應用題就叫作和差問題。教師可以由易到難設計題目,如簡單的題目:“長方形的長和寬之和為20厘米,長比寬多2厘米,分別求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已知在長方形中長大于寬,那么長=(20+2)÷2=11(厘米);寬=(20-2)÷2=9(厘米);如較難的變式題目:“有甲乙丙三袋面粉,甲乙共重40千克,乙丙共重32千克,甲丙共重30千克,求三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這道題目的本質是不變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找到可以計算的大數和小數。
在變式練習中,教師要利用變換題目情境、改變設題條件等方式,為學生設計和準備有質量、有價值的變式練習題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地開拓思路,尋找解題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錯題里,暴露過程
錯題可以說是另一種教學資源,所以教師不要以批評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在解題時出現的錯誤,而是要把錯題當成生成性資源,關注學生的解題過程,找到學生出錯的原因,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從發現錯誤到分析錯誤再到改正錯誤,最后有效防止錯誤的再次發生。
如在圓的周長練習題目中,有這樣一道題:“把一張半徑為5厘米的圓形紙片平均剪成兩個半圓,每個半圓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在解答時運用了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C=2πr,直接套用公式求出了半徑為5厘米的圓的周長再除以2,得出了答案。這樣的答案自然是不對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回到題目,運用畫圖的方式再分析一下題目的要求。學生畫出圖像后發現,剪成的兩個半圓的周長多了一條直徑的長,不只是原來的圓的一半。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歸納出半圓的周長=2πr÷2+d,這也就簡化出半圓的周長公式=圓周率×半徑+直徑。
總而言之,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策略可以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所以教師要探討教學的多元化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靈活性的數學教學。同時,由于數學解題能力是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應用數學知識的一種體現,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多元化拓展的數學教學中,不斷提煉知識共性,探究解題規律,總結解題技巧,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智義.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20(12).
[2]加華草.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藏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20(6).
[3]楊靜.自我監控策略提高小學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能力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1).
[4]常寧.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小學教育,2019(1).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