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玫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倡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本課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紹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方法與教學體會。
關鍵詞:初中英語? ?小組合作學習? ?方法探析
面向全班學生授課的教學形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為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互動的環節基本上是師生互動,很少有生生互動的情況發生。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中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將幾個人組合在一起的一種學習形式,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人潛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感。
一、科學設計任務,產生合作需要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學任務是學生個體就能完成的,無須進行小組合作;有些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合作教學才能夠完成,所以教師應創設小組合作環境,讓學生在小組內各負其責。如在教學譯林版七年級上Unit 7 《Shopping》的Reading“Going shopping”第二課時,筆者讓學生表演購物短劇,購物活動中至少要有顧客和營業員兩種角色,每個短劇至少需要兩名或兩名以上學生才能完成,小組成員按角色分配分別記住臺詞,準備表演。同時,筆者鼓勵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多地使用道具,增加短劇表演的情境性,使語言的表現力更加突出。
譯林版教材每個單元的Integrated skills中的Speak up部分,都要求學生模仿書上的對話創編新的對話,學生必須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一起共同完成對話。如譯林版八年級下Unit 6 《Sunshine for all》的Speak up“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our daily lives?”就是一個討論活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談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助別人,在組內形成共識,然后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分享。
二、進行合理分組,促進優勢互補
合作小組的人員通常由學習任務和學生數量決定,有時也要考慮性別和學生的性格,以4到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為宜,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做組長,擅長表達的學生做匯報員,做事仔細認真的學生做記錄員,擅長動手的學生專門負責操作,使得小組內的學生各盡所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有時,教師應根據需要定期輪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同時,教師根據需要定期重新分組,使學生有機會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使課堂充滿活力。在教學實踐中,同質分組有利于學生探究,但不利于組間的競爭。異質分組有利于各類學生的發展,提高所有學生的素質。如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組內學生的影響下變得善于表達,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也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聲音洪亮,不再出現不開口的現象;學困生在組內可以受到學優生的幫助,這種一對一的幫助效果比較明顯。不僅如此,小組成員的多樣性,也能使得小組內成員之間優勢互補,為小組順利完成任務提供了保障。
三、營造和諧氛圍,引入競爭機制
韋斯特說:“外語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縮短授課時間,把剩余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編對話,進行角色表演,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錯誤,這時,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在學生表達結束后委婉地指出,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不要怕出錯。如在學生活動過程中,筆者會在各小組之間巡視,看哪個小組或者哪個學生需要幫助,必要時加入小組討論,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分析與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進行競賽。如在教學譯林版八年級上Unit 5 《Wild animals》的“Welcome to the unit”時,筆者用多媒體呈現動物身體的部分部位,讓學生猜動物的名稱,猜對動物名稱得一分,能夠介紹這種動物的特點、能力、生活方式等得三分,得分最多的組為獲勝組。筆者會給前三名的小組頒發一些獎品,如彩筆、筆記本等。學生好勝心強,為了自己所在的小組獲勝,他們會把小組當成一個整體,學優生主動幫助學困生,學困生也不想拖大家后腿,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最后提高與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合作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蔡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