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從而把握數學規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引入生活實例、借助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文化這三個角度入手,闡述了培養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直觀能力 ?數學感知
良好的幾何直觀能力能使學生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簡單、直觀的問題,拓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物、圖形、幾何圖形等,加強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圖形的空間形象,讓他們發揮想象力,以直觀反應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一、引入生活實例,促進學生感知
在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從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幾何要素,刺激學生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官,調動學生已有的幾何知識儲備,讓他們借助圖形描述生活中的問題,培養直觀能力。如生活中的建筑物、國旗、臉譜等圖形,往往是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運用這些幾何圖形,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美感。由此可見,教師應將幾何圖形教學與生活相融合,引領學生參與深入思考,提高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數軸》時,單調的數學知識難以引發學生探究求知的熱情,所以教師應引入生活情境,并提出問題:“在學校大門東邊4米處有一家小超市,8米處有一家奶茶店,在學校大門西邊2米處有一家藥店,6米處有一家文具店,試畫一個圖形來表示。”學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圖來描述位置,逐漸認識到能用數來表示直線上的點,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數,從而提升幾何直觀能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術,增進學生理解
信息技術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輔助工具,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從形象逐漸向抽象過渡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呈現動態變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去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從而提升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調動學生探求幾何知識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圖形變換中形成直觀能力。
如在教學《一次函數的圖像》時,為了讓學生對一次函數的圖像產生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呈現燃香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信息,直觀感受到香的長度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信息,讓學生說說:“圖中共有幾支香?圖片中是如何表示時間變化的?這些香點燃5分鐘會縮短多少?10分鐘呢?請將數據填寫在表格中。如果用y(厘米)表示香的長度,x(分鐘)表示燃香的時間,你能表示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嗎?將圖片中香的頂端連起來,你會有何發現?”教師可以借助圖形,引導學生計算、分析、畫圖,從而對一次函數的圖像產生直觀感知,并揭示一次函數圖像中蘊含的數學知識。
三、融入數學文化,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從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開始,一直到今天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學文化一直伴隨著數學知識而不斷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數學文化指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思想方法,以及他們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避免他們在數學探究中走彎路。
此外,教師要弘揚數學文化,與學生一起學習數學文化史,了解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提升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故事:“笛卡爾對數與點的關系苦思冥想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屋頂上蜘蛛的結網,于是豁然開朗,用一組數(a,b)表示平面上的一個點,從而創建了直角坐標系。”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收獲成功的體驗,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洪武.從圖形入手,培養幾何直觀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0).
[2]張麗芳.培養幾何直觀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J].名師在線,2018(10).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