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新興教育方法開始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分層教學模式作為因材施教理念下廣受好評的一種教學模式,無疑能夠有效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夠獲得自身需要的教育,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鑒于此,本文提出了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措施與建議,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 分層教學 ? 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生涯的啟蒙階段,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著較大影響。分層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滿足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差異性落實因材施教,實現整體提升。
一、學生分層,奠定學習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首要任務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應針對學生進行深入調研,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基礎和綜合素質等情況,然后建立對應的考查指標,針對學生進行細致分層。
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求知欲望強,綜合能力突出,愿意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B層次的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在學習方面較為主動,能夠全面落實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C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方面主動性不足,學習方法尚需調整,教師需要給予較多的督促和鼓勵。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分層并非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努力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動態調整,且需要告知學生分組的目的在于讓他們獲得更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方式,避免因為分組而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
二、任務分層,強化成功體驗
當完成學生分組后,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任務,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跳一跳就能摸得著”的任務,享受到完成任務的成功體驗。
對于C層次的學生,任務主要是以基礎性的數學知識為主,通過完成任務強化基礎能力;對于B層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完成任務;對于A層次的學生,任務不能局限于基礎知識,而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課外拓展。
如在進行“時、分、秒”的教學設計時,C層次學生的任務是全面理解時間、分、秒的具體意思,以及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嘗試主動統一單位,再進行計算;B層次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上述內容,還要靈活運用相關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試題,讓他們去完成;A層次的學生需要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解決生活中有關時間的問題,并在課后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如此一來,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夠在適合自身的任務范圍內努力,實現學有所得。
三、評價分層,鞏固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上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相應的評價也較為籠統,缺乏針對性和激勵性。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也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處理,即圍繞學生分層情況、任務分層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評價措施,以此鞏固教學效果。
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挖掘學生在學習態度方面的閃光點。如上課能夠積極聽講、課后能夠主動完成作業、學習積極性有所提升等,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將C層次的學生引向主動學習的方向,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當盡可能從態度、能力層面給予鼓勵性評價,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只要通過不斷努力和調整學習方法,數學成績就能夠取得巨大的突破;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的評價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方面,還要激勵他們朝著更加深入的領域進行研究,不斷突破自身的潛能。
小學數學教師應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圍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使得分層教學能夠滲透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分層、任務分層、評價分層,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蔣奇才.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與學生個性發展[J].才智,2019(34).
[2]王瑞娟.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因材施教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7).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蘇合鎮張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