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G區域漢語言文學學歷教育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圍繞學習者的學習經歷、行為、感受和情感態度等開展學習體驗調查,對調查數據采用統計描述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成人學習者的傳統學習思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體驗的效果,一些專業課程內容沒有很好滿足職業應用的新需求、教學活動新意不足、教學支持服務不夠完善等因素也影響了在線學習體驗。據此,分別從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學習支持三個維度提出建議,包括提高課程內容的職業應用性、完善互動環節和教學支持服務等策略。
[關鍵詞]學習體驗;在線課程;職業應用;教學互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2-0056-06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發展,從研究層面到實踐領域都越來越關注在線課程的研究,從在線課程的本體屬性、教學應用以及教育改革理論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習體驗成為了近年來在線課程研究的熱點話題。關于學習體驗的研究呈遞增趨勢,涉及傳統課堂和在線課程的領域。學習體驗從學習者的視角,借助用戶體驗觀點,從微觀層面關注在線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心理、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等影響因素,能了解在線課程教學的真實情況。
歐美國家在遠程教育方面,開放大學及其他教育機構較早就關注在線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美國ECAR(EDUCAUSE分析研究中心) 較早地關注了在線教育中的學習體驗。英國開放大學搭建以學習體驗為核心的學習系統,持續采集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數據,借助數據對學習者的課程學習現狀作量化分析。國內近年來對在線課程的學習體驗研究呈遞增趨勢,但多是對MOOC的學習體驗的研究,對開放教育在線課程的學習體驗研究較少。開放教育混合學習模式及特定教育對象,與普通的MOOC在線課程有所不同。鑒于此,本文以目前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線課程為例,以G區域接受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歷教育的在籍學習者為調查對象,采用統計描述法與內容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從學習體驗視角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一、研究設計
(一)問卷結構
由于“學習”和“體驗”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目前學術界對學習體驗的界定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又由于研究對象與研究具體問題的不同,有關學習體驗的研究維度與內容也有諸多差異。本研究借鑒“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SO)將用戶體驗定義為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和感應,包括情緒、信念、喜好、認知、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等[1],在線課程學習體驗可以視為學習者使用數字化教育產品過程中產生的個人感受和反應。從體驗內容來看,可以理解為學習者基于個人主觀與動態的認知、行為反應、情感經歷和評價等。
本研究依據遠程教育特定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圍繞學習行為、學習態度、感受和評價等生理和心理反應等設計問卷。因為學習體驗與學習者人口學特征、學習準備有密切關系,因而問卷結構包括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學習準備和學習體驗三方面共計29個題項。因為教學管理人員能夠從專業的視角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背景和學習體驗,所以另外編制了一份包括輔導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在內的調查問卷,作為補充分析。
(二)樣本的選擇
為了全面、準確地獲取數據,本研究將編制的調查問卷借助問卷網平臺進行在線發放與收集。問卷發布在G區域開放教育包括市縣教學工作站在內的學生管理群,并確定了2周的調查數據截止時間。本次測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經測算和復核,獲取測評樣本120份,對問卷進行單變量統計,刪除有缺失題項的樣本,篩選出有效數據108份,符合統計學的要求。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與教學基本情況
國家開放大學的前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于1982年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專業穩步發展,成為國家開放大學的傳統專業。教育部編寫并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版)對漢語言文學類專業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作了明確規定,其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涵蓋三類:通識課程、專業學科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各高校在實踐中可以依據人才培養方向確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2]。國家開放大學在準確把握學科內涵的前提下,面向社會需求和職業發展定位,設置有專科和專升本的辦學層次,本科階段開設師范和文秘等職業方向,設置與職業方向相適應的課程,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全部專業課程均實施在線教學,有支持在線學習的完整教學過程。課程結構一般包括課程主干(包括導學、課程視頻等)、形考任務、教學團隊、學習論壇等模塊。在線課程視頻多采用不超過30分鐘的課程視頻形式。教學主要由主講教師、主持教師和輔導教師等組成的團隊負責。
三、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體驗分析
(一)人口學特征與學習動機分析
本次調查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年齡大多在31~45歲之間(58.82%),其次是25~30歲(19.61%)。學籍層次以專科為主,占73.53%。以18歲離開高中階段的教育為界,近2/3的學習者是在離開學校進入職業生涯幾年之后又重新選擇了遠程學習。職業層次方面,75%的學習者來自民營企業或自由職業,另有23%來自公務員、事業單位;從學習動機來看,62.75%的學習者選擇“未來職業生涯規劃與滿足工作現狀”,選擇“提升個人素養”的有33.33%;專業與職業關涉密切度達55.88%,一般相關為22.55%,未來可能相關為18.63%。學習動機關系著學習者對學習的態度,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習者希望通過學習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個人職業需求的學習動機十分明確。
在G區域,學習者依據社會角色發展的需要而重新選擇在職學習,學習動機明確清晰。
(二)學習風格分析
學歷層次來自專科的學習者占73.53%,專升本占26.47%,常住地為鄉鎮的占59.81%,基于個人成長實現的需要使得他們選擇開放教育開展遠程學習。
如下頁圖1所示,在“最大的學習困難”題項,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中有46.53%選擇“沒有時間”;有38.18%教學管理者也承認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是“沒有時間”。可見,成人學習者存在工學矛盾,時間相對自由、能自主掌控學習進度的遠程在線學習模式是他們的最佳選擇。然而,在對G區域不特定專業學習者的調查中,有24.57%的學習者視“課程難度大”為學習最大困難,19.10%的學習者則選擇“得不到及時幫助”。調查中認為在線學習中“課程難度大”是最大學習困難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19.8%),相較不特定專業學習者(24.57%)略少;“得不到及時幫助”題項中,21.78%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者認為是最大學習困難,較不特定專業的學習者(19.1%)略多。以此來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背景下,學習者認為專業學習的難度并不像其他專業那么突出,他們把學習困難更多的歸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從訪談中了解到,一部分教學管理者雖然也承認學習者面臨的時間壓力是主要因素,但也認為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影響超過了課程難度。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主動聯系的人員依次是教學管理人員(79.41%)、同學(9.8%),偶爾聯系和從不聯系二者合計占比10.78 %。教學管理人員在“學習者主動聯系目的”題項的回答依次是“課程學習方式”(44.64%)、“學籍等事務”(26.79%)、“課程內容”(16.07%)。該題項反映出,學習者在課程內容上的求助較少,且向學習伙伴求助是較少采用的方式,大多數學習者獨自解決學術問題感覺比較困難。
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青少年時期,學業求助、學習表達和討論是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的一種途徑,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3]。開放教育學習者入學水平各異,師生準分離,“教”與“學”異步狀態,使得一些學習活動難以發生。
(三)學習準備分析
對學習者在線學習背景調查結果顯示,87.56%的學習者有過在線課程學習的經歷,22.55%的學習者聽說過在線課程。先前的經驗和認知對學習者是否認同和接納在線學習模式有重要影響,此項調查結果數據表現較好。對學習者在線課程操作能力的調查結果:30.69%的學習者肯定自己能熟練掌握,另有60.4%的學習者表示學過,但未達到熟練程度,只有8.91%的學習者表示不掌握和沒參加過培訓。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問卷調查也驗證了辦學機構重視入學者的在線學習操作培訓。
(四)學習行為、感受和評價數據分析
在線課程學習體驗可以視為學習者使用數字化教育產品過程中產生的個人行為、感受和反應。本子項依照學習行為、感受和評價三個維度設計了12個題項。各題項都是按照由積極向消極方向展開測量,對這12個題項進行統計描述,如下頁表1所示。
朱春俐/著基于學習體驗的開放大學在線課程教學評價與改進——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為例
表1中,計算各題項的均值如果大于2,則說明樣本的結果里此項指標的均值較低,是需要改進的地方,而均值低于2的題項表現較好。從描述分析結果來看,均值低于2表現較好的主要是主觀性的感受、評價維度的題項。均值高于2表現較差的題項指標主要有“快進頻次”(2.32)、“經常不等結束中斷學習”(2.37)以及“與線下面授課相比,您對在線課程的價值判斷”(2.04)這三項,而“單次在線時長”“最長的一次在線學習時長”的表現也不夠好,這兩項是學習過程中行為反應維度的題項。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最能夠真實反映出其對在線課程的反應和真實態度。學習行為的體驗數據分析結果事實上代表了被調查者一定程度上“不夠好”的學習體驗。而在線課程與線下面授課相比較的題項,則說明了學習主體對在線課程的認可程度不夠線下面授課程。
在學習感受、態度和評價方面,具體而言,97.01%的學習者對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興趣明確表示喜歡和有時間盡量參加,學習態度積極。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表示學習興趣有提升的占97.06%,只有2.94%的表示沒有變化。有66.34%的學習者肯定了在線學習模式是一種適合成人學習者的學習模式,但是23.76%的學習者又提出在線學習需要較強的自我管理,對于在線學習所需要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者有較為鮮明的認知。而在“對在線課程不滿意的地方”題項54.64%的學習者認為教學活動缺少新意。對于“印象良好課程的因素”,首選是教學內容(44.12%),可見學習者較為關注在線課程的內容設置和教學活動是否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
對學習者“經常參加的在線學習活動”題項的選擇依次是“完成網上作業”(57.43%)、“觀看網絡視頻”(26.73%)、“論壇交互活動和小組學習活動”(15.74%)。 從數據分析可知,被調查者在線課程的常規學習模式仍傾向于傳統的聽課和寫作業模式。信息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沒有顯著改變被調查者的學習模式,或者說在線課程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當然,這里有學習者長期形成學習思維方式和學習風格的內因,而辦學機構是否有效引導學習者形成新的學習思維也可能是外在的影響因素。
四、調查數據分析
一是在學習準備和學習風格方面,學習者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整體的學習準備情況良好。因為對在線課程有較好的先前經驗以及接受過較為完整的操作培訓,對在線課程學習模式有較好的接納態度,也肯定在線課程操作的便捷性。學習風格偏重于聽課和寫作業的傳統常規學習模式,學習遇到困難時對教師在“及時幫助和指導”有較多期待,較少采用求助于學習伙伴的方式。
二是在學習互動方面,學習者對在線互動的教學活動參與度不高,學習過程記錄較少。從教學平臺的學習論壇可以了解到,一些論壇的發貼類似于完成任務式的被動發貼,真正有實際討論的不多,學習過程主動性不足。
三是在學習感受與學習行為反應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習者對在線學習模式整體持肯定的態度,也有持續學習的意愿。在線課程利用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認為在線學習的最大困難是“沒有時間”,在多個選項都有強調時間的影響。時間投入不足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線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幫助”也是成人學習者主要的學習困境。缺乏對在線學習方式的有效引導或許是導致學習行為數據表現不夠好、課程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五、在線課程改進建議
態度和情感的支持有利于學習動機的保持。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學習者對在線課程持肯定態度,但由于成人學習者時間有限、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等因素導致了開放教育學習者在線學習的時間投入不足,教學體驗不理想。因此,需要研究在線課程如何有效滿足學習需求、維持學習熱情。基于前述調查結果,提出以下教學改進建議。
(一)基于職業驅動的應用型課程內容設置,強化學習動機中的積極因素
成人教育學的理論認為:成人依據社會角色發展的需要而學習;成人的學習是以生活為中心、任務為中心,其學習取向表現為立即的應用;成人的學習動機大多來自個體內在力量[4]。當前,社會發展很快,社會成員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實現個體發展。開放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定位于面向社會需求,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一些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實施等與這個定位有差距。因此,辦學定位和教學目標應該達成一致,才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國家開放大學是具悠久辦學史的高等教育專業,辦學周期長的優勢體現在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歷史積淀下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內容相對穩定,但課程教學理念和內容依然將焦點集中在知識的傳遞,仍是以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為主,在考核方式上,對學生記憶性知識的考查占有較大的權重。
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即使是在傳統職業教育領域、行政辦公領域和傳媒領域的應用,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此外,新興的融媒體領域、文化產業等領域也匯聚了更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適應時代的發展,對課程內容應作相應調整,在課程材料和內容的選擇上要適應社會的需求,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二)基于成人學習特征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選擇
1.教與學的策略
傳統的課程教學主要由主講教師講授,教學方法普遍采用講授法傳遞現成的知識結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不足。部分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參與性不強,學習體驗不夠好[5] 。
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習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興趣,為解決問題而學習。
遠程在線教學的師生準分離、“教”與“學”的異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對學習過程的掌控度[6],更多的需要學習者發揮自主性。然而,具體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學習者在學校里形成的習慣比較依賴于教師的“教”,較少采用向學習伙伴求助或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學習者又較難獲得在線課程教師團隊的個別化指導和幫助,“得不到及時學習幫助和支持”仍然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互動是在線學習成功的關鍵。開放大學可以借助強大的通訊技術,充分發揮網絡環境和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導學直播和學習論壇營造良好的同步和異步的教學互動情境。教師團隊應配備一些具有豐富遠程教學經驗和熟練掌握在線溝通技巧的教師,積極開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師生互動、教師給予及時的學習反饋,構建靈活的在線學習情境,充分體現在線教育的魅力,滿足學習者參與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
2.時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成人學習的關鍵問題
學習者投入學習的時間不足加上學習環境的因素導致了較為常見的在線學習中斷,多種復雜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熱情。開放教育有別于傳統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在時空分離環境下,其借助技術手段打破時空壁壘將學習支持輸送到有需求的地方,為成人學習者提供學習空間。開放大學將這作為緩解在職成人學習壓力的有效手段,每年投資建設在線課程學習資源和搭建APP移動平臺,支持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6]。但僅搭建移動學習平臺還不夠,還需要在課程設計上有相應的改變。在課程設計上,以豐富、精煉的短視頻為主,有效支持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另外,在目前提供“自我監控”外顯化的學習提醒服務還可以有更為精細的設計,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提供多模式的時間管理幫助,合理規劃時間,明確中期、短期學習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趙呈領,黃琰,疏鳳芳,等.學習體驗視角下在線開放課程質量評價模型研究——以教師研修類課程為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3):32-41.
[2]胡正偉.職業需求驅動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核心視角[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32-36.
[3]鄭勤華,曹莉,陳麗,吳云峰.遠程學習者學習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6):88-94.
[4][丹]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261.
[5]潘新和.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素養淺論[J]. 課程·教材·教法,2003(9):55-58.
[6]黃榮懷,張振虹,陳庚,徐琤.網上學習:學習真的發生了嗎?——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網上學習的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7(6):12-24.
[作者簡介]朱春俐,廣西開放大學來賓市分校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在線教育。
[責任編輯 鄭 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