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穩定性低與政府缺乏有效監管的現實情境,對政府部門、職業院校、企業、第三方四個主要參與主體的利益關系、定位與職責進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水平提升的對策,擬為產教融合工作有效開展提供理論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62
1研究背景
隨著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產教融合在促進校企人才對接和健全職業教育發展體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國家將產教融合作為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各地職業院校和企業熱情高漲,紛紛加入產教融合陣營,極大地提高了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但同時也暴露了較多弊端,政府監管缺位、產教融合層次淺、持續時間短、質量差等問題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支撐和法律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各參與主體的權責劃分和利益分配不明確;二是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別,再加上二者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僅依靠市場機制難以保證產教融合聯盟的長期穩定。
2018年2月,教育部印發《職業學校產教融合促進辦法》的通知,明確指出各級教育部門要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督導委員會等相關部門,聯合行業協會、社會評價組織等第三方機構,落實對產教融合的業績評價、目標考核和政策支持等重點內容,切實發揮政府部門監管職能,督促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序開展。由此,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政府監管有效性,切實發揮行業協會、公眾、社會組織等第三方主體的輔助監督作用,已成為促進校企合作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2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參與主體分析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主要包括四個參與主體,分別為政府部門、職業院校、企業和第三方,各主體在社會定位、目標追求及利益體現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必然存在內在的博弈關系。尤其對于職業院校和企業來說,極易在權責劃分、利益分配等方面產生沖突,引發雙方的信任危機,若缺乏政府的行政干預及第三方監督,任何一方均可在不付出較大代價下隨意退出聯盟,給對方造成巨大損失,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2.1政府部門
作為產教融合的宏觀政策制定者,主要為產教融合提供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及財政金融支持等資源,其目標是通過產教融合為社會培養專業型人才,提高就業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但由于自身行政監管資源有限,往往導致“政府失靈”問題的出現,單純依靠政府部門保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水平。
2.2職業院校
職業院校作為公益性組織,其目標是培養多技能高能力人才、提升辦學水平及增加社會聲譽等,為社會輸送大批企業所需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2.3企業
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其目標是通過產教融合獲取自身需要的技術、人力等資源,實現自身經濟利潤最大化,保障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的正常展開。對于企業來說,包括獲取人力資本、科技資源、經濟利益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
2.4第三方
第三方作為產教融合的間接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行業協會、公眾、社會組織等,其目標是監督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是否認真履行自身職責,保障產教融合的質量水平。第三方監督同政府監管具有協同性和替代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政府分擔監管成本,有效緩解政府行政監管資源的不足。
3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水平提升策略分析
3.1健全政策法規制度體系
各級政府要加強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制定與產業布局,出臺與完善一系列政策與法規,同時還要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的配套制度建設,包括產教融合標準體系、統計分析體系等。此外,加大對產教融合環境的重視程度,一是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示范點的建設,通過發揮示范點的輻射作用,帶動其他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二是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管理機構,統籌資源配置與管理,還要對產教融合的開展經驗及教訓進行深刻總結并大力推廣,降低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所面臨的風險;三是打造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平臺,發布和推薦精準化的產教融合信息,企業還可通過信息服務平臺進行信息查詢與檢索,通過平臺搭建企業與高校對接的橋梁,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3.2提升第三方參與水平
在傳統的產教融合政府監管模式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能有效解決政府職能缺位和市場調節作用的不足,提升校企聯盟的穩定性。由此,一是要完善第三方參與機制,由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支持和鼓勵第三方參與產教融合監督,還要加強與第三方的信息互通和共享,讓第三方能夠高效地配合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管工作;二是加快建設產教融合第三方監督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獲取并實時披露第三方的監督情況,并發布產教融合的進展、績效評價等相關信息,督促職業院校和企業提高參與產教融合的努力水平。
3.3建立產教融合懲罰機制
職業院校和企業具有有限理性特性,當其選擇消極參與產教融合行為獲得的期望收益小于積極參與時,積極參與將成為首要選擇。由此,政府部門應制定并完善懲罰機制,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消極參與行為進行約束,保障產教融合工作的正常推進。一是經濟懲罰,在相關政策法規中制定產教融合經濟懲罰機制,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消極參與行為處以不等量的罰金,提高其“機會主義”行為的經濟成本;二是非經濟懲罰,通過新聞媒體、政府及行業協會網站等途徑,對校企聯盟的消極參與行為進行通報、公示,降低其社會聲譽,增加社會責任成本,降低社會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聲譽評價,情節嚴重的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3.4完善產教融合激勵機制
對于職業院校和企業來說,產教融合的短期效益并不明顯,當雙方投入的成本一直未有效益體現時,將會極大降低校企聯盟的參與積極性,導致產教融合質量和水平下降。由此,一是政府應通過出臺稅收優惠、項目補貼等扶持政策,或成立產教融合專項資金,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積極參與行為進行獎勵,補償投入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增強雙方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協調分配機制,職業院校與企業項目合作相關成本費用,根據合作協議予以列支,職業院校與企業項目合作取得的收入或收益,根據合作協議依法依規進行合理分配。
4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主線,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對接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體系,引入第三方參與協同監督,旨在形成產教融合政策和法規高度完善,校企聯盟內部利益需求得以協調,企業通過職業院校獲得大量的專業技術和人才資源,職業院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和辦學聲望,雙方逐漸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格局。
參考文獻
[1]華婷.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國高校科技,2017,(11):56-57.
[2]多淑杰,易雪玲,黃新謀,等.基于四維分析模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現狀調查與分析[J].職教論壇,2015,(12):12-16.
[3]萬兵.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15):32-38.
[4]劉春玲,楊鵬.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問題及內涵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1):118-120.
[5]彭曉紅.政府介入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因、現實問題與破解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8,(8):12-18.
[6]朱小軍.多元合作共治: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向選擇[J].職教論壇,2016,(07):31-35.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下重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評估及優化機制研究”(2019-GX-200);重慶市商務職業學院教改課題“優質校一流專業群課程建設研究——以電商物流專業群《新媒體營銷》教學設計為例”(SWJWJG202020)。
作者簡介:徐蓁(1984-),女,漢族,重慶人,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信息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