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仕宏
【摘要】花朝戲是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將花朝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實踐,既順應了時代要求,又能讓學生對花朝戲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花朝戲;傳統文化;校本課程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包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精神品質,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河源市紫金縣富士康希望學校作為“花朝戲推廣普及示范單位”“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將“花朝戲”作為一項校本課程資源來開發,整體設計以花朝戲為載體的校本課程,把花朝戲藝術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積極探索五育融合的嶄新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傳承花朝戲的意義和價值
花朝戲是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花朝戲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其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的唱詞,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后語,生動形象的語言真實反映了紫金縣客家人的喜怒哀樂、理想追求和精神個性。花朝戲無論是起源還是特點或者表演形式,都對我國戲曲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花朝戲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提供了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花朝戲的表演和推廣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弘揚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二、以花朝戲為載體,構建特色校園
花朝戲有著悠久歷史,在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有著獨特的魅力。因此,學校將花朝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之魂,提出打造“花朝戲文化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處處彰顯花朝戲的文化主題,著力構建校園特色文化。在校園里,花朝戲文化的印記隨處可見。學校的走廊、櫥窗、墻壁以及班級的板報都能看到花朝戲的身影,如,師生參與花朝戲的活動剪影、圖片、照片等,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會演的藝術氛圍。尤其是學校的文化長廊成為了解花朝戲的一個文化窗口,成為展示花朝戲教學活動成果的陣地,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文方式將花朝戲文化的歷史、種類、花朝戲藝術家的簡介、花朝戲服飾、面具、花朝戲劇本等展示出來,色彩斑斕的服飾、絢麗多姿的臉譜、豐富多彩的道具,讓廣大師生更直觀地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
三、以花朝戲為載體,實施校本課程開發
學校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和發展,構建了以花朝戲為特色的辦學體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了強勁的中國傳統元素和民族情結。2019年,學校成功申報了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朝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通過課題的實踐與研究,重點是開發校園花朝戲曲課程,將地方花朝戲引進校園,利用花朝戲曲藝術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打造特色教學。
(一)加強師資培訓,打造校園花朝戲曲教學團隊
聘請校外花朝戲專家擔任學校兼職戲曲教師,挑選一批喜愛花朝戲曲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打造一支校園花朝戲曲教學骨干團隊,滿足學生學習花朝戲曲的需求。學校充分利用和挖掘紫金縣花朝戲教學資源,聘請花朝戲名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讓教師接受專業指導。同時經常派出骨干教師到“紫金縣花朝戲傳承發展中心”學習花朝戲表演技能和編寫戲本。通過培訓學習和互動交流,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
(二)編寫花朝戲曲課程教材
將花朝戲融入校本課程,編輯校本教材,進行校園花朝戲曲地方課程開發。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因地制宜,分高、中、低學段全面有序地設計教學內容,對花朝戲進行深入細致地解析,將花朝戲知識拆分和重組、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既不脫離花朝戲藝術的本質,又符合當今學生的思維模式及身心特點。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花朝戲藝術知識特點,從易到難把花朝戲的知識(含起源、音樂元素、唱腔、舞蹈、服飾、樂器)、花朝戲音樂(自行創編)、花朝戲舞蹈、花朝戲欣賞、花朝戲小戲、花朝戲延伸等六大板塊內容列入校本教材。教材內容突出了重點,便于實施教學,注重繼承與弘揚花朝戲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花朝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學校將花朝戲教學列入課程安排,雙周開設一節,要求音樂教師嚴格按花朝戲校本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音樂教師把花朝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起來,將花朝戲貫穿于音樂教學過程中。學校積極開設“花朝戲進校園”實踐課、研討課、示范課,舉行“關于花朝戲的校本課程開發”專題講座,匯編花朝戲優秀教學案例專輯。通過開展這些豐富多彩的專題教研活動,在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些花朝戲進課堂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和體驗花朝戲找到了捷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花朝戲曲藝術的研究與傳承。同時,學校還注重對花朝戲教學的考核評價,制定了較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參與意識、情意態度和演示能力等。評價主要著眼于學生在花朝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能積極參與活動,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堅持從正面進行引導。
(四)成立花朝戲藝術社團
花朝戲藝術社團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師生組建而成,定期聘請縣內花朝戲名師專家對學生進行輔導,引領學生參與、體驗傳統文化藝術。學校制定了完善的社團活動制度,規定社團活動時間、地點、人員、活動內容、活動目標等,并給予經費支持。花朝戲藝術社團積極開展花朝戲知識競賽、花朝戲展演、比賽、交流、游戲等活動,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表演技能,還讓學生感受到花朝戲豐厚的文化內涵。近年來,社團成員積極參加市、縣及學校的各類活動,如,“市首屆花朝戲劇文化藝術周暨紫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系列活動,縣花朝戲“戲迷擂臺賽”年度冠軍賽,“紫金春晚”演出活動,客家文化壇交流會,“花朝戲進校園,傳承在身邊”系列活動,慶“六一”、慶“元旦”等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規劃課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朝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ZQJK02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紅娣.中國鼓進校園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J].廣東教育,2021(3).
[2]顧潔.文化認同培育[J].教育,2018(7).
[3]曾亞瓊.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的價值與路徑探析 [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6).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