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王劍峰
【摘要】為全面了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本文梳理了過去幾年國內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相關的研究成果,發現學者們主要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學者們已經就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法和較宏觀的實施路徑。但是,具體實施方案和單元主題結合不夠緊密,沒有達到潛移默化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鑒于此,本文闡述大學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案,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潛移默化
【作者簡介】李華(1980-),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工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素質教育等;王劍峰,湖北工程職業學院。
長期以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學往往“兩張皮”,不能融會貫通。如今的高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華麗轉身——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了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在“課程思政”大方針的引領下,如何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已然成為大學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隨著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課程思政”概念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并很快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學者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一部分學者主要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劉曉陽(2018)提出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主要路徑包括: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和中國文化素養、完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機融合等??讟耍?020)通過闡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課程設置和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指出大學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同向同行,發揮協同互補的作用。一部分學者主要研究如何通過各種教學法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薛飛(2020)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構建意識,將主題式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可以作為“課程思政”實現的一種嘗試。
研究表明,學者們已經就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法和較宏觀的實施路徑。但是,具體實施方案和單元主題結合不夠緊密,沒有達到潛移默化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鑒于此,本文闡述大學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案,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1.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政治素養的提升。在國家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的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該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課程教學。
成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致力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共同制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其二,鼓勵教學團隊成員積極參加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打磨出精品課件運用于教學實踐; 其三,鼓勵教學團隊成員積極申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相關課題,在該項目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教學研究,并把教學實踐凝練成理論成果,為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2.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案。(1)學情分析及教學預判。我們的教學對象為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大部分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整體語言表達能力尚待提高。
本文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五單元“飛行先驅”導入課為例。學生對關于萬戶飛天、霍華德·休斯和云杉鵝的建造、達·芬奇的設計3個閱讀文段中所涉及的信息有所了解,但是學生對于本課所涉及的航天知識及萬戶、霍華德·休斯、達·芬奇未能實現飛行夢的原因等相關信息了解不多,學生需要更多信息支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綜合運用本單元的語言知識,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為語言輸出活動做準備。
針對我校大部分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但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情,我們把教學視頻中的英語配音語速分為慢速(萬戶飛天)、標準語速(霍華德·休斯和云杉鵝的建造)和較快語速(達·芬奇的設計),基礎稍弱的學生學習萬戶飛天的視頻,基礎中等的學生學習休斯和云杉鵝的視頻,基礎較好的學生學習達·芬奇的視頻。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視頻內容理解,前期我們專門為視頻配上字幕供學生課前學習。
此外,我校大學英語課,每個班平均人數為40人,為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討論中,教師在課前會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組,分別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每組各個成員把各自完成的課前任務在組內展示。這種分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討論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
(2)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通過“飛行先驅”導入課的教學,教師擬實現知識、能力以及育人目標,即,學生能識別航天相關詞匯的音、形、義;能按時間順序講述中國航天史重要事件并闡述中國航天精神;能讀懂萬戶、休斯和達·芬奇的英語生平事跡;能通過課前視頻學習以及相關信息的查找,課上討論萬戶、休斯和達·芬奇的飛行夢對人類航天史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培養思辨能力;能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寫出中國特色的航天故事,培養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航天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樹立自己的中國夢。
(3)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各個環節。在“飛行先驅”導入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圍繞航天精神的單元主題,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具體包括:課前視頻學習以及相關信息的查找,課中小組活動及繪制思維導圖,課后合作完成寫作任務等。
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如課前學生在2020中國航天日視頻學習中,能夠體會奮發向上、勇敢進取的中國航天精神;學生自主學習萬戶、休斯和達·芬奇的視頻,能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外國科學發展,能夠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識;課上以萬戶、休斯和達·芬奇的失敗原因分析為核心,學生通過分析問題來總結經驗和教訓,正確看待歷史,培養思辨能力;課后通過小組自主探究和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升其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養。
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主流價值引領,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中國航天精神,強調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鼓勵學生樹立自己的中國夢。
(4)課堂評價。根據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的結果,對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
①教師評價:教師通過觀察各小組的組內匯報及思維導圖制作情況給出小組評分。
②生生互評:小組成員依照內容、語言、邏輯三個維度進行評定,以100分為滿分,內容占40%,語言占30%,邏輯占30%。具體評分標準如下:
③學生自評:學完本課,你了解了哪些航天知識?你認識了哪些航天英雄?你有什么夢想?你具備實現夢想的勇氣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
(5)教學反思。①研讀理論,指導教學。在PBL教學理論及“課程思政”教學方針的指導下,教學設計各部分(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形成一個閉環。
②依據學情,因材施教。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任務內容體現認知層級遞進,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逐漸過渡。
③靈活分組,積極參與。勇于打破固定分組模式,靈活分組,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討論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
④挖掘思政元素,育人目標先行。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點強化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鼓勵學生樹立自己的中國夢。
三、結語
本單元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單元主題結合緊密,教師圍繞著“樹立中國夢”這一育人目標設計思政教育活動,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因此,在將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時不能生搬硬套,應做到潤物細無聲,在單元主題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孔標.“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20(3):179-182.
[2]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5):126-128.
[3]薛飛.以主題式教學法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初探——以Dinner at Joanne's為例[J].英語廣場,2020(1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