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動探究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提升互動探究能力可以為小學生學習英語掃除障礙。本文是作者在“愛種子”課堂模式下的互動探究課堂中研究得出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的策略,其中包含師生課前、課中和課外互動探究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課內外策略;合作探究;多元評價;能力提升
【作者簡介】杜穎瑜,廣州市從化區街口街新城小學。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區“愛種子”教學模式的主要理念是通過小組合作,開展自主學習、互動探究、主題拓展的教學活動。本文主要研究互動探究課中學生的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師生互動、小組活動的策略,幫助學生構建英語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
一、課前策略
1.合理分工,分層管理,形成合作理念。(1)培養小組長領導能力。小組合作的前提是合理創建小組。一個班40多人,一般分為4人一組,設定優生1人,良好2人,學困生1人。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需先培訓小組長。小組長要懂得安排組員按一定的順序回答問題,小組長可分別指派組員擔任檢查員、記錄員、小老師或匯報員。教師可以在取得家長同意后,建立小組長微信群,定時召開小組長會議,小組長再組建小組群,以達到分層管理的效果。
(2)以小組長帶動組員,發展全員能力。“愛種子”模式強調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交流中通過互學、分享、互助等方法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因此,小組長短期內基本不變,觀察一段時間再調整角色。教師通過競爭機制、組內評分機制選取更合適或短期內重點培養的對象,重新分配,務求讓學生懂得合作是長久的理念,目的是讓各個學生得到不同角色和層面的鍛煉,共同發展,提升能力。
2.推送《學習單》,助學更自學。自主學習并非意味著學生不需要教師的幫助,恰恰相反,學生能夠實現高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取決于是否得到來自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幫助。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不應當滿足于向學生講解語法知識,而應當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從化區小學英語《“愛種子”學習單》是與教科版小學英語教材內容配套,由區小學英語“愛種子”核心團隊的骨干教師立足教材、基于學情編寫的。其主要功能為:為學生進一步明確“愛種子”三環節的核心目標,輔助并補充各任務環節中的指引、練習和評價反饋。
我區自開展“愛種子”模式教學以來,一直主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來保障第二課時互動探究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完成學習單,也可以通過微信和釘釘群推送預習內容,小組長可組織組員在群里交流、討論。
3.微課推送,初步探究。小組在互動探究前,可以先把課中難點以微課的形式發給學生,學生自主收看微課后,在所在微信小組群中按一定的角色(組長、組員)完成任務。比如組長布置任務:請大家讀一遍單詞、短語,再發表看法或提問。教師未參與小組活動,更能鍛煉出小組長的組織能力,組員們的回答更放松、更真實。小組長組織探討難點和交流學習心得,記錄員記錄疑難問題。最后教師對小組長收集的匯報員反饋信息進行二次備課,為互動探究課堂的開展作準備。
二、課中策略
1.課前引導,自主探究。教師提前一天告訴學生,明天抽學號是2、12、22、32、42……展示預習成果,小組長通過他們的小組釘群或者微信、電話等方式開展小組交流,討論出預習的練習答案。(強調小組合作的成果,不強求正確。)然后開展課堂活動。
【教學片斷】
Teacher:Boys and girls, it's time to report your progress. Now, Group 1,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Group1 leader:請林曉東同學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Teacher:Well done, kids! Now, Group 2, please read Unit 9 in your roles.
Group2 leader(分工):小明當Jiamin,我來當Janet,彬彬和逸朗當Xiaoling……
互動探究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自主學習掌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否牢固。因此,互動探究課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究知識,根據上一節課暴露的問題進行即時的反饋和解決。由小組長協助組織的互動探究活動可以大大節省教師的時間成本,并讓小組長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對后續交換組員角色起到榜樣、模范作用。
2.課中引導,合作探究。互動探究是“愛種子”模式的第二環節,該環節要求師生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一系列基于情境的互動探究活動,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以及合作分享能力。
(1)課中“用一用”,文本遷移,合作探究。《學習單》中“用一用”的功能是:通過練習、示范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造句或進行對話,并嘗試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實際情境中。在三年級課例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了“看圖說話”的活動。該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利用教材中的詞條,進行仿照例子說話。《學習單》中的“用一用”給出了相應的文本框架,有效分解難度的同時,為文本的遷移提供了支架。基于語言支架的輸出,給予學生更多語言輸出信心,為語言的遷移及生成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如:教科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Module 5 Toys Unit 10 “I have a ship”的重點句型為“Show me”,在《學習單》中,基于核心句型,整合設計了文本框架,更有利于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
互動探究的活動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暴露問題,引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學生通過探索提升質疑和解難能力。教師在學生小組互動探究時,只充當巡查、督導的角色。在學生發言時充當聆聽者和贊美者的角色,必要時糾正一些錯誤。小組展示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又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深入學習Unit10,讓已有的知識拓展得更寬、更廣。
2.多元評價,共同發展。活用《學習單》評價表和自查表,組內探究互助。《“愛種子”學習單》內設有評價表,要求學生反思對單詞、短語、句型的掌握情況。該表通常用于下課前五分鐘或者課后完成。小組通過該表的填寫,可以對整堂課的知識有自我的認識,小組互評可以促進組內探究解決疑難、互幫互助,達到在評價中反思,在評價中成長。
小組自評和互評探究可以激勵學生合作學習,以“兵教兵”“能者為師”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實現合作共享、共同進步。
三、課外策略
1.利用思維導圖探究拓展知識板塊。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的、有規律的圖形工具。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快速梳理文本的知識點,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創建新的語言框架。按照課程內容畫思維導圖,既可以把課程內容延伸出去,又可以加深對這節課內容的記憶。思維導圖一般可以布置在課前或課后。課前可豐富預習的效果,課堂中時間不夠就在課后繼續完成思維導圖,這需要課后繼續探究。課后的導圖可以拓展和深化課程內容。
教師可布置學生各自獨立完成一份思維導圖,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獨立學習。也可以布置小組合作完成一份思維導圖。小組內有些組員不會畫思維導圖,有些組員會畫導圖,但不會英語的正確表達,小組合作完成一份思維導圖,可以互補不足,可以在探究中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改善學生的歸納能力,通過小組的磨合、篩選、重組,共同提升語言的輸出能力。
2.善用線上平臺、小程序,能力提升是關鍵。從化區發展中心推薦英語教師使用“X語易平臺”和“英語X讀App”,線上媒體除了大量減少老師的批改工作量,還可以讓學生做大量的跟讀、朗讀、聽寫以及繪本閱讀。
教師可每單元布置一次跟讀、朗讀、聽寫任務,每周布置一次繪本閱讀,不定期布置一些語法練習的闖關任務和配音任務。然后每周抽取10分鐘在課堂中展示幾個同學的作品,刺激小組爭相比拼,交流互學。
四、結語
小組互動探究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而小學生的互動探究能力提升有賴于教師對課前的預測準備、課中的活動組織、課外的拓展延伸,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累積經驗,多實施,多驗證,幫助學生建立英語思維,提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小蘭.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2):87.
[2]呂宙艷.淺析新課標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