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通



摘要:在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高中生的思維進入復雜抽象的層面,高中政治習題講評課應該符合高中生的思維特點。基于目前政治習題講評課還存在重知識輕思維,老師就講題而講題、一講到底,學生淺思考、錯題再錯率高等問題,思維可視化是提升習題講評課課堂教學效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有益探索。讓多元化且帶有一定規律的解題思維路徑看得見,并且簡單可操作,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帶動更多學生特別是中后等群體找到解題規律,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習題講評;思維可視化;思維路徑;信息遷移
習題講評課是高中政治一種非常重要且常見的課型,它是鞏固學科知識、培養解決問題思維能力和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有效手段,也是進一步提高教學效能的重要環節。然而,從實踐的情況來看,在日常的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老師往往比較重視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講評課往往就講題而講題,簡單低效,被貼上不符合新課改理念標簽。傳統習題經評課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諸如老師一言堂、學生收效差、錯誤再犯率高等。如何優化高中政治習題講評課的效益在不斷探索,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及筆者實踐經驗,基于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背景,在高中階段,高中生的思維進入復雜抽象的層面,思維可視化在政治習題講評課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習題講評課遇到的困境與問題。
一、理性認知:習題講評課的困境與問題
1、傳統習題講評課過度關注“知識”卻忽視知識背后的“思維”
很多學生經常面臨遇到相似的、甚至老師講過很多遍的問題下次依然再錯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悟透舉一反三中的“一”,只是就知識點講題,而忽略了習題背后的完整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長期處于“淺思考”甚至“思考鏈斷層”狀態,從而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受阻,難以適應新高考的要求;
基于對高考試題的深入分析,高考題有80%是在考學生思維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高考四項考查目標里,必備知識只是載體,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才是考察的關鍵。而關鍵能力考查都是通過學生從讀題、思考、寫答案等整個思維過程實現的,學生的水平、核心素養等也主要體現在思維過程之中。整個解題思維過程的挖掘在習題講評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傳統習題講評課側重口述而忽略將思維“畫”出來的價值
根據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后, 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 看圖能夠記住30%; 講給別人聽能夠記住90%。腦科學研究顯示,相比較聲音信息,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圖”,也更擅長理解與記住“圖”。我們都知道,思維是不可見的,老師進行習題講解的過程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學生興趣不高,掌握效果也有限,如果能夠把解題整個思維過程簡單以圖示或鏈條形式呈現出來,那么,對于絕大部分同學特別是中等偏下同學都能把握解題規律和技巧,提升解題思維能力,從而獲得成績上的進步。
3、傳統習題講評課主要是老師講授而忽略學生自己講出來的價值
很多學生對習題課提不起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師一言堂,學生參與度或者互動不高。作為教師,必須要相信一點:不管您講得多么賣力,如果沒有“和學生對上頻道”這一前提,一切都是徒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考考查的是什么?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兩者交匯點是思維能力的收獲,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感染,而不是淺層次的背知識。課堂上,如果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總是停在問題的表層或知識層面,沒有深入思考,看似熱鬧,實際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習題講評課需要學生講,有人說可能影響課堂效率,其實,學生能夠講出來倒逼學生課前去搞懂,而且相比老師一言堂印象深刻,實際效果肯定更好。試想,老師花10分鐘把題目講完,跟學生花了半小時自己把題目講出來并且搞懂,到底哪個教學效能高?當然,老師可以先做示范,再精挑細選題目,交給學生去準備,去演示。相信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耐心地指導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一定有很大的提升。
二、積極探索:思維可視化的詮釋與價值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接收、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過程。(參見MBA智庫·百科)
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路徑、結構、方法及策略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把大腦中的思維“畫”出來的過程。①(劉濯源)
思維可視化,不是知識可視化,也不是把教材知識體系化,這種只能叫知識體系圖,不能叫思維導圖。思維可視化,也不是VR(虛擬現實)通過人與虛擬場景進行交互達到一種身臨其境得“真實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而是“挖掘與呈現知識背后的思維過程及思考內核并以顯性化方式訓練學生掌握它”,是通過習題講解讓學生獲得專家或老師的思維方式,通過構建思維模型來理清知識邏輯體系,表達自己的邏輯思維路徑,建構大腦中的自己的思維支架。
思維可視化在高中政治習題講評課中的應用,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根據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學習是學習者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習題主要是信息遷移整合的過程。通過對解題思維過程的分析和應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可視化不是就題講題,要想提高正確率,就必須考慮題目核心價值立意,抓住主旨,特別是選擇題,解讀情景材料和生成答案的過程也能夠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有利于借助解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內化;解題過程思維可視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拉動中后等學生,摸到解題的規律和技巧,同時避免空洞和乏味,提高課堂活躍度,使學生成績明顯進步,增強在學科學習中的獲得感;引入思維可視化方法后,教學的焦點從“知識層”深入到“思維層”,推動或者說是倒逼教師與學生一起思考,進行思維共振、思想爭鳴,課程的思維含量大大增加,師生的思維能力在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中持續地、系統地得到鍛煉與發展,也就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能。
三、集成創新:思維可視化的在解題方面的實施要求
跟一般習題講解課需要注意的原則一樣,思維可視化在習題講解方面需要堅持精選精講精練,符合高考命題趨向有思維含量的題目;講評要及時,注意時效性原則;等等,除此以外,還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形式多樣化原則
思維可視化的實施形式,必定是多樣化的,可以是線性的,可以是魚骨圖、思維樹等,通過不拘泥形式的圖示綜合表達題目所需的多種思維路徑,比如一些題目適合順向思維,另一些適合逆向思維,一些題目同時用到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還有很多題目是綜合性的多維度的思維。這就需要我們的思維路徑因題目而定。還有考慮到做題時間限制,甚至思維可視化都可以是不完整的,不需要全部展現全部思維路徑,主要是關鍵思維節點或路徑的呈現要清晰,要點透。
2、操作簡易化原則
思維可視化,要得到較廣推廣應用,不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操作簡易化,最好能夠在原試卷上隨手做標記,老師授課或者學生講解的話可以通過投屏分享給全班看。如果需要學生和老師或非很長的時間去做,那肯定學習效果是低效的。思維過程的簡單標記可以用關鍵字、字母或示意圖做標記。比如起點標注為Q,終點標注為▲,過程用→,關鍵詞用○圈起來,須注意點用﹏提醒,排除直接劃掉,等等。總之,思維可視化,老師或學生在講題過程中盡量做到思維路徑可視化,學生做題環節還需要兼顧準確率和效率優先。
3、節點明晰化原則
學生解題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是基礎知識?是時政見識?是思維方向?依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超過80%的學生問題在于是在思維路徑的關鍵節點出了問題,學生無法捕捉到關鍵信息,或是找到了關鍵信息不知道該怎么沿著設問方向一步步進行思維拓展,那么,在解題或講題過程中,解題思維路徑的關鍵節點明晰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個關鍵節點的呈現,是需要老師通過搭設層層設問臺階,引導學生步步思考,引向答案的生成。這樣,通過關鍵思維節點的明晰化,呈現的是整個解題思維過程,還有題目立意要點出來,便于抓住主旨,提高得分率。
以2020年全國卷I,38(1)為例,關于解讀信息類,要呈現學生共性化的思維模型:
一讀設問:抓主旨,看分值(概括信息4分4點);二讀圖表:看標題---看注釋----縱比看趨勢,橫比看差距;三讀本質,寫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
可視化方面,由于此題關鍵節點在于學生容易忽略隱性信息的歸納,隱性信息從哪里來的,我們只需要在原圖合適位置標注關鍵信息,做好顯性信息到隱性信息的指引就好。
4、生本個性化原則
不少學生學習水平低,突出表現在課堂學習效率低,課外的負擔重。原因之一是上課時自己退出了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成為思維活動的旁觀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可視化在習題講評課中的應用,不能只是老師講解或點撥,要敢于拿出時間給學生自己講,并且按照老師的要求在試卷上呈現思維可視化過程,可以通過拍照同屏共享技術實現全班觀摩,學生點評,老師適時點撥。這樣,在不斷地摸索中,學生會變被動聽課為主動搞懂錯題,分享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效果肯定好。我們主要明確的是,解題規律模型化,是給同學提供一種正確解題的范式參考,按照信息加工理論歸納一些共性特征.
但是,不同題目可能需要不同思維方式,同一題目也可能有不同的思維路徑,而且不是每個同學的思維過程都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就要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中肯定個性化和創新性思路,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和成就感。
5、評價多元化原則
既然是倡導學生自己講題,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法是不一樣的,那么,習題講評課就要堅持評價多元化原則。評價主體既可以是老師又可以是學生,評價維度既可以是思路的創意、圖示的清晰度,或是捕捉關鍵信息的準確性,或是邏輯結構的連貫性完整性,又可以是哪怕是某一節點或部分的科學性,還可以是學生思維表達的順暢性和聲音洪亮度等等,總之,盡量發掘學生在習題講評課中的閃光點,給學生充分的信心,提升學生在習題解析中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生解題綜合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思維可視化在高中政治習題講評課的應用,既要考慮可視化思維路徑、降低理解難度,又要兼顧操作簡易化,提高解題效率,既要考慮分類構建解題思維模型,尋找共性規律,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思維個性,堅持個性化多元評價,才能使思維可視化在教學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有效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助力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科素養的雙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濯源. 思維可視化:減負增效的新支點[J]. 中小學管理, 2014(6):10-13.
[2]尹晗, 張際平. 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未來課堂架構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 2016, 35(2):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