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靜
【摘要】近年來,推理小說不斷涌入我國圖書市場,以其多樣的風格類型、跌宕起伏的情節結構、高超縝密的邏輯推理受到了許多年輕讀者的追捧。推理小說是典型的敘事作品,早已經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敘事模式。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小說教學看起來似乎沒有聯系,但是,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小說教學的課堂組織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借助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在小說教學中組織課堂是一種創新的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中模仿推理小說的情節進行科學推理,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推理小說;敘事模式;小說教學;思維訓練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和思維辯證統一的學科,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創新的思維。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 “課程基本理念”里提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言,發展思維……”由此可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學校和教育界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推理小說興起于我們的鄰國日本,是偵探小說發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推理小說最常用的敘事模式是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敘事模式。本文從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出發,運用文獻研究法、作品分析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方法,探討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敘事模式在小說教學中的運用。
一、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敘事模式
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以布下一個離奇復雜的謎團進行設置懸念,以此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謎過程。在日本推理小說中,謎題指向型的推理小說有非常多,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綾辻行人的《十角館殺人預告》等。通過對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的分析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在敘事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可以將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概括為:出現離奇復雜的謎團——具有英勇睿智的偵探——進行嚴謹高超的邏輯推理——神明推理公布結局。
二、在小說教學中的實踐:以《祝福》為例
《祝福》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3中的一篇課文,這是魯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人公祥林嫂是魯迅在《祝福》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她的悲劇命運令人慨嘆。關于祥林嫂的死因,向來眾說紛紜。這也說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運用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敘事模式對祥林嫂的死因進行分析,通過層層分析與推理,去探討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去追問到底是誰“殺”了祥林嫂。教師借鑒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敘事模式的方法進行分析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到興趣盎然,并且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情節,提高鑒賞小說閱讀的水平。
(一)《祝福》課堂實施方案
對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分析,借鑒謎題指向型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可設計出如下的課堂實施方案:
(1)祥林嫂寂然而死之謎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開始可以借助祥林嫂的死制造謎團,以設置懸念的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范讀描繪場景布謎導入課堂:“在舊歷的年底,在一個叫做魯鎮的地方,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地殺雞、宰鵝,走在路上能夠聽見遠方傳來震耳大音,天空中彌漫著幽微的火藥香。而有一個瘦削不堪的女人,她叫祥林嫂,她和鎮上忙碌的其他人不一樣,她一手提著竹籃,一手拄著一支開裂的竹竿,在寒冷的夜里慢慢死去。據短工說祥林嫂是窮死的。那你們也認為祥林嫂是窮死的嗎?同學們可以展開想像,思考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教師進行范讀描繪祥林嫂死亡的場景中,學生會浮想聯翩,祥林嫂到底是一個什么人?她發生了什么事會變成這樣子?她為什么會在這么一個萬家祝福的夜里悲慘地死去?在教師設置的懸念中,把學生帶入了魯鎮準備祝福的情境中,并且渲染了小說悲劇的氣氛。這就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好奇,激起學生刨根問底的興趣,有助于課堂的推進。
(2)學生化身調查者調查取證
教師可以賦予學生英勇睿智的調查者身份,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小說中尋找線索,通過線索去尋找,去層層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去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
(3)嚴謹高超的邏輯推理
通過分析推理,學生分析出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在寒冷的冬夜里,她衣著單薄,因為貧窮而挨餓,因為衣著單薄而受冷,所以冷凍挨餓死去。我們分析問題不能僅僅只是分析一望而知的表層原因,我們還要去分析深層原因,那么,造成祥林嫂冷凍挨餓而死的深層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一是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的悲劇。其二是看客的無情冷漠。魯鎮上冷漠無情的看客在無形中把祥林嫂推進了死亡的深淵。其三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觀念的束縛。
(4)學生推理公布結局
在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圍繞學生的邏輯推理,進行真相的公布。經過推理得出,“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不止一個。祥林嫂的死因是由于冷凍挨餓、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的悲劇、魯鎮人們的無情冷漠和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觀念的束縛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祝福》課堂實施中的思維訓練
(1)聯想求索,形象思維的培育
形象思維是人物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在《祝福》的教學實施中,教師運用范讀描繪祥林嫂死去的場景,使課文中用文字記錄祥林嫂死去的平面場景轉化成直觀的、形象的畫面。這就通過情景的再現,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2)問題核心,抽象思維的培養
抽象思維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類型,抽象思維訓練主要以分析、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在《祝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祥林嫂究竟是被誰‘殺死”的這一問題為核心,經過對問題的理解、對問題的假設、對問題的推理和問題的解決幾個階段,讓學生進行分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教師通過論證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以解題為契機,在閱讀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運用推理的形式去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
(3)主動求異,培養發散式思維能力
發散式思維要求學生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這就決定了在訓練學生發散式思維時具有多樣的形式和方法,如,討論法、比較法和演講法等。對于祥林嫂的死因,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歸納推理。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還表明了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慮問題,對同一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培養了學生主動求異的良好邏輯思維習慣。
在當前的小說教學中,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和思維相統一的學科,語文學科的思維本質是“語文科是語言和思維的辯證統一”。在小說教學的語文課堂中借鑒推理小說的敘事模式,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之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會思維的杰出人才。時代的發展也賦予了教師重大的使命,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語文出版社,1997:81.
[3]弓慧敏.日本推理小說敘事模式研究[D].青島大學,2018.
[4]馬玉杰.語文創新思維教學[M].延邊教育出版社,2001.
[5]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劉晉生.語文思維的科學訓練與培養[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64-65.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