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摘 要]溫儒敏教授多次強調: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過程中,構建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基于兒童立場,合理定位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體現“兒童味”;抓住文本特征,科學設計學習線路,指導有效運用,突出“語文味”;互聯教材與生活,創設完整真實的生活情境,激活表達欲望,呈現“生活味”,可助力教師言語實踐活動設計,實現學生語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關鍵詞]言語實踐;語用能力;兒童味;語文味;生活味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78-02
語文教學應當聚焦“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已成為共識。為學生設計有效的言語實踐活動,則尤為關鍵。
先來看看統編語文一年級上冊《大還是小》的第一課時教學的兩種不同的語用設計:
設計一:
1.(范讀課文)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問題?
2.你覺得什么很大?什么很小?
3.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4.今天老師穿的是裙子,你穿的是什么?
5.你有沒有像“我”一樣覺得自己很大的時候?
出示句式:“我自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設計二:
1.(認讀“大”“小”)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眼里,你是大還是小?
2.理解朗讀: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3.上課時,我們有時候——有時候——
原來,“有時候”表示不是一直、不經常的意思。我覺得你們說得真好。
4.“覺得”就是心里的想法。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怎么樣呢?
點撥:我覺得你的臉蛋圓圓的,很可愛。你可以說——
以上兩則設計,語言材料相同,課時一致,教者同樣強調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建構,但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操作策略卻明顯不同。我們不妨從這兩則設計出發,圍繞語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嘗試分析并探尋言語實踐活動設計的要義。
一、從教師到兒童,言語實踐活動內容要有“兒童味”
從表面上看,上面的兩則設計區別僅在于教學內容不同,實質上反映了教師“教學立場”的不同。
設計一花了不少力氣引導兒童表達“我覺得 ? ? 很大(很小)。”“今天,我穿的是 。”課堂氣氛熱烈,卻有游離之感。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用簡短的句子判斷大小、表達當天穿了什么衣服,既不是知識盲點,也不是語言表達提升點。此處教學目標定位過低,淺化了兒童語言發展水平,缺乏挑戰性,有為了表達而表達之嫌。而后積累句式“我 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大”,抓住了文本特點,也貼近學生學習需求,有教學價值,但在第一課時就著急深入文本核心,言語實踐沒有建立在兒童充分朗讀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目標定位又過高了。顯然,設計一是站在“教師立場”上,為了貼上“實踐”的標簽而進行的無效設計,無益于兒童語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再看設計二,教師準確把握學情,敏銳地抓住了“有時候”“覺得”兩個關鍵詞。教師以兒童已有經驗為建構點,引導學生由詞到句,從讀到用,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正因為教師從“兒童立場”定位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才能情緒始終飽滿,課堂高效而童趣。
語言實踐訓練活動中的“兒童味”不是對“童趣”的盲目追求,不是表面的熱鬧繁榮。只有從兒童出發,變“教師立場”為“兒童立場”,才能有效打開思維,發展語言,使言語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二、從訓練到運用,言語實踐活動過程要有“語文味”
“訓練”重文字重技能,指向語文知識的傳遞;“運用”重體悟重內化,指向語文素養形成。“訓練”還是“運用”?取決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線路的設計。
設計一為典型的訓練型言語實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能表現自己“很大”的時刻,反復練說句式“我自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這一句的確是文本最獨特處,學生確實能在反復訓練中積累句式。但弊端也很明顯,所謂的句式訓練不過是替換了句子中的一個短語,訓練再充分也只是機械理性的模仿,思維價值不高,核心目標“感知成長、表達心聲”未能達成,更遑論語感的形成,教學過程“技術味”大于“語文味”。
設計二側重運用,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固定的句式,而是不斷鏈接現場情境,帶著學生在運用中發現——“有時候”表示“不是經常”,“覺得”表達的是內心的感受,進而引導嘗試在具體語境中反復運用“有時候”“覺得”。同樣是言語實踐,卻因預設的學習線路不同,兒童思維在不斷的挑戰中被激活、走向深入,呈現出了“在實踐中理解、在理解中運用、在運用中體驗”的遞進態勢。如此,語言得到訓練,心聲得以表達,理解和運用和諧共生,“語文味”濃,學生有真成長。
充滿“語文味”的言語實踐活動設計,一定不是簡單的句式模仿、機械的反復訓練,一定隱含創意科學的學習線路;充滿“語文味”的言語實踐活動,一定不止步于“訓練”,一定會向“運用”更進一步,助推思維向縱深處發展,著力建構高水平的語言世界。
三、從教材到生活,言語實踐活動形式要有“生活味”
語文是實踐性課程,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真實的生活。一方面,我們要緊扣文本特點,用好教材語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注入鮮活的生活元素,增加情感性和趣味性。也只有將言語實踐置于完整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豐富語言的實踐價值,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變“要我運用”為“我要運用”。
案例中,兩位教師都注意到了把語文知識與兒童生活互聯,但又有所區別。設計一要求學生調動生活經驗,交流生活中很大的事物,觀察課堂上自己的穿著,回顧生活中覺得自己很能干的時刻。三個實踐點之間沒有關聯,還原的三個生活場景呈碎片化展現,學生所有的表達都停留在用詞語說話的層面。這樣的實踐,完全在教師的指揮下進行,學生不知道為什么練,也不知道練的內容之間是否有關聯,更不知道在生活中哪種情況下可以這樣表達,學習止步于教材。而設計二,一開始就確定了“結合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標,從回憶家長眼中的自己,理解“大”“小”的含義,到觀察課堂,理解“有時候”,再到評價自己,理解運用“覺得”。 語文知識與生活巧妙融合,三個生活場景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活學習情境。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遷移運用,積極主動地發展語言、建構語言,形成了學習閉環,同時還收獲了情感的滿足。
可以看出,富有“生活味”的言語實踐活動設計并不是表面的對接生活,而要求教者對教材與生活進行深度整合,構建真實語境,為學生提供“真實踐”的機會,提高言語實踐活動的效度,切實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