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虹
摘 要:隨著教育強國戰略的提出,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而美學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改善教學方式、與學生互動交流、開展系列課外體驗活動、將審美能力納入考核體系四種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旨在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美術教育;審美能力;教育改革
近年來新課標的提出與實施,使美育逐漸成為各個學校教師們日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美術基礎課程主要是為非美術類、設計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旨在提高審美能力的課程,通過為學生講述中外美術簡史,引導學生賞析世界優秀美術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專業學生對于美術的認知程度不同,那么要如何通過美術基礎課程來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呢?為此,筆者將從多個方面結合日常教學來加以闡述。
一、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個公司、企業對于畢業生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從早年的工作經驗要求,到后來的學歷要求,再到現在的各種能力如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要求,其中審美能力是近年來最新提出的要求。為了迎合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各個高校作出了相應的回應,不同的專業為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采取了多種教育教學方法。此外,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缺乏審美能力的程度,并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反思,以便于做出及時調整。在重視文化成績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等外在美的改善,到思想、精神層面的內在美的提升,都需要教師通過美術基礎課程來實現。總之,社會的需求、高校的需求和學生自身的需求是推動大學美術教育改革的動力。為此,大學美術專任教師應當聯系這些需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改進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通過大學美術教育提升學生
審美能力的方法
筆者在近十年的大學美術教育過程中,積累了相對豐富的教學經驗,并根據這些經驗提煉出了四種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接下來筆者將對這四種方法一一解讀,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改善教學方式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大多數美術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都是理論灌輸式,即單方面地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生搬硬套地一股腦傳輸給學生,至于學生是否能夠消化這些知識點,就不得而知了。那要如何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呢?在我國漫長的教育學發展史中,經過無數的教育學前輩們不斷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形式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后來者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在這些方法中,實驗性、探索性的教學方式成為亮點,并經過長時間的課堂實踐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這種實驗性、探索性的教學方式是區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的,最大的區別就是課堂的主體從教師轉移到了學生身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實驗、探索的方式對課程知識點展開教學。而教師的作用則是引導,即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對需要學習的課程知識點進行探索,避免學生使用錯誤的方法從而鉆牛角尖。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外還應當多與學生交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審視教學方案,并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同時結合課程內容,充分采用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共同探索課程要點。
改變單一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還要加入各種具有一定審美趣味的教具。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授書本上的知識點,以達到傳授學生課程要點的目的。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式不但不能讓學生掌握課程要點,還會因為課堂無趣,讓一部分學生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為此,授課教師可以開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游戲,并借用多種教學用具如多媒體、彩色卡紙、手寫海報、活頁掛紙等來豐富教學內容。多媒體這里主要指的是采用PPT演示和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形式,將課程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種方法雖然直觀,但也使得教師與學生缺乏必要的互動。而利用彩色卡紙、手寫海報、活頁掛紙等教學用具進行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要求學生將課程知識要點書寫在這些教具上,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同時要求書寫美觀、有創意,不但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掌握課程知識要點。
實驗性、探索性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這種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課程中的知識點,還提升了自學、創新、審美能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與學生互動交流
如果教師想要在課堂中通過教學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除了改變教學方法外,還要改善教學環境。首先是上課場地,傳統的教學場地都是以教室為主。課上授課教師通過課程PPT的講解,把知識要點傳授給學生。這樣雖然能夠圖文并茂地展示知識點,但學生與授課教師之間始終隔著一張講臺的距離。那要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呢?不妨試試通過改變教師與學生的位置來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場地。傳統教學場地學生的座位都是以行、列為排列順序,而這樣的排列使得很多學生會擠在離授課教師較遠的幾排。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授課教師可以在第一節課調動學生的座位布局,將原本的行形排列變成U字形排列,這樣能在授課過程中深入學生當中,不但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能避免學生上課時走神。
此外,在課程的第一節課,教師可以嘗試放下書本,通過一系列的小游戲,與學生們熟悉起來。同時可以通過趣味抽簽的形式,把班級學生以5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而在今后的課程學習中小組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分享課程內容等形式獲得積分,在期末時授課教師會為積分最高的小組發放禮物。
(三)開展系列課外體驗活動
雖然大學美術教授的對象是非美術類、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但大學美術始終歸屬于藝術類學科,因此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應當適當加入實踐教學,確保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那么大學美術授課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實踐教學呢?首先,授課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在美術館、博物館等場所舉辦的藝術展覽。在課程開設期間,如果有相應的繪畫展覽或者交流會,可以組織學生前往觀看。同時在學生觀看前,授課教師應當進行一定的講解,使學生對所參觀的對象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其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摩美術專業學生作畫的過程。在不干擾美術專業學生上課,并取得授課教師的同意之后,組織學生觀摩他們作畫的過程。在此期間,可以由美術專業教師對繪畫的種類、工具以及作畫的過程進行簡單的講解,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繪畫的認識。最后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了。在進行完前期的展覽參觀、課程觀摩以后就可以自己動手實踐了。以繪畫為例,組織學生體驗完整的繪畫過程,從簡單的寫生開始。授課教師將簡單的石膏幾何體擺放到教室中間,讓學生在四周對幾何體進行寫生,讓學生體驗繪畫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從“眼睛學會了”到“雙手學會了”的轉變。如果條件準許,授課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寫生,不過一定要注意學生的人身安全。
(四)將審美能力納入考核體系
要想學生通過學習美術基礎課程來提升自我審美能力,就必須將審美能力考核納入相應的考核體系中。傳統的大學美術考核體系主要是由日常考勤與期末成績構成,并沒有對學生提出相關的審美能力的要求,以至于學生在上課期間對審美能力的培養過于忽視,這種不重視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即使授課教師在課堂中一再強調審美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造成了“學了也白學”的現象。因此將審美能力納入考核體系,特別是期末考核尤其重要。這樣不但可以讓授課教師更加重視如何在授課內容中進行審美內容的教授,也能強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審美能力進行培養。
三、結語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教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且新時期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么如何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這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問題。各高校也應當重視大學美術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對此,應當設立專門的課程和學科,以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威.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審美價值和審美能力培養[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6):87-89.
[2]林丹丹.當代高校審美教育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文獻,2020(3):84-85.
[3]吳萍.論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意義[J].美與時代(下旬),2013(8):135-136.
作者單位:
瓊臺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