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優化策略,建議教師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設置教學目標,導向教學過程;巧設計算情境,理解計算算理;親歷探索過程,培養綜合素養;強化估算和練習設計,培養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123-03
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屬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性內容,要著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法則與規律進行正確數學計算的能力。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進行優化。
一、設置教學目標,導向教學過程
教師開展計算教學,在課前應先定位“這是一堂什么主題的課”,一般數的運算包括運算的意義(加、減、乘、除)、計算方法(精算、估算、近似計算)、運算律、運算順序等。定位后對所教內容進行分析,包括所學的內容的數學本質(算理和算法)是什么?所學內容的標準要求是什么?再進行教材分析,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深刻理解執教內容。
教師想要游刃有余地制訂各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充分了解教學內容的主題、性質類型、內容的本質,以及本節課蘊涵的知識技能、思考方法、核心素養。預計學生在接受教導后,針對新教授知識可以達到的掌握水平就是所謂的教學目標。教師并不是教學目標的主體,其主體實際上是學生。教學目標可以引導教師教學與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唯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個人能力,才可能制訂出具備明確性、可觀測性特征的計算教學目標,并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教導學生。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內容,可設置教學目標:(1)借助多種直觀學具的操作、運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2)利用新舊知識的遷移和類比等學習方法加深對“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法的認識;(3)從分析具體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入手,通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表達交流等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和對數學的親近感。設置教學目標后,采取以下教學策略:一是直觀和抽象相結合策略。通過創設情境和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利用成包的書、整捆的小棒和計數器,從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形成計數單位“十”的豐富表象,便于學生以“十”為單位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利于學生掌握算法。二是遷移和類比策略。利用學生已有的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知識,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比體會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與個位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基本相同。三是自主探究策略。教師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給足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四是練習和強化策略。設計有針對性、多形式的練習,可以提升學生理解運算理論與過程的水平,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求出運算目標,還可以突出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進而確保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又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時,可設置教學目標:(1)學生能計算兩位數相乘,可運用各種較為直觀的計算方法并將運算理論闡釋出來,掌握兩位數相乘的計算書寫格式;(2)學生能靈活運用相應的計算方法正確求出結果;(3)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確定教學目標后,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一是遷移和轉化策略。通過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轉變成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形式,引導學生正確求出計算結果,并掌握新的知識。二是直觀和抽象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各種較為直觀的計算方法(如點子圖),提升學生對計算理論的理解水平,確保學生可以經歷相應的抽象算法(如算式合并)。三是練習和強化策略。學生可以利用教師編制的專項練習,提升自身理解計算理論與過程的水平。
二、巧設計算情境,理解計算算理
從現實情境抽象出的數量與簡單數量關系,學生可以在相應的情境中加以理解,同時靈活運用自身知識加以解決的過程就是所謂計算。在指導學生進行計算時,教師應該降低運算的難度,并將之與學生生活的主題圖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貼近,從現實情境抽象出數量與簡單數量關系,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算理。也就是說,教師應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例如,教學“10+20=30”,教師用實物(2包書)創設情境:左邊有10本書,右邊有20本書,合并起來是多少本書?通過這樣的情境,學生立刻明白“目前做的是把兩個同樣的東西合并起來計算總數是多少的加法計算”。接著,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10本加20本的結果。學生運用了數數、擺小棒、撥計數器等計算方法,有的學生數數,可以一本一本地數,也可以一包一包地數;有的學生用小棒代替書本,一一對應,可以一根一根地數,也可以十根扎成一捆再數;有的學生撥計數器,個位上的一顆珠子代表1本書,十位上的一顆珠子代表10本書,這種方法上升了一個層次,認識到計數單位。接著,教師去掉單位“本”,讓學生思考:10+20還可以怎么表示?怎么計算?引導學生結合整數的意義進行理解:“10是一捆小棒;計數器上十位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從而引出計數單位“十”。學生從中理解了算理,歸納概括出整十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用十位上的數字相加,個位上的0不變。在這個例中,教師借助情境講解算理,再去掉情境結合數的意義分析算理,給了學生一個“扶手”、一把“梯子”,這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相符。可將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過程概括為:第一,從合適的情境中抽象出數量和數量關系(審題);第二,結合情境理解算理(帶單位,講究策略和方法);第三,去掉情境理解算理(結合數的意義);第四,歸納概括算法(探究,算法多樣化,優化)。
三、親歷探索過程,培養綜合素養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設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直接、深刻的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并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找到最簡單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高級數學抽象思維。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講解“14×12”,通過方陣的情境,抽象出圖形點子圖,利用點子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出三年級方陣里學生的人數,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開拓,生成了多樣化的算法。
如:
學生(1):14×12=14×4×3,把12行平均分成3份,每份4行,先求4行14列有多少人,再乘3得出總數。
學生(2):14×12=14×6×2,把12行平均分成2份,每份6行,先求6行14列有多少人,再乘2得出總數。
學生(3):12×14=12×7×2,把14列平均分成2份,每份7列,先求12行7列有多少人,再乘2得出總數。
學生(4):14×2=28,14×10=140,140+28=168。把12行分成2份,一份是10行,一份是2行,分別求10行14列和2行14列有多少人,再合起來得出總數。
學生(5):14×12直接列豎式。
可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這道算式,均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識解決問題,這讓學生很有成就感。要在這么多的算法中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高級數學抽象思維。學生發現:把12分成兩個部位,一個是10一個是2,兩位數乘整十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再把兩個結果相加,這樣計算是最優的。而這正是本節課學生要掌握的算理。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設置了自主探究活動環節,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從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學生歸納總結出算法,提升了歸納概括的能力,其數學思維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強化估算和練習設計,培養計算能力
學生計算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估算水平的高低,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也會受到估算的直接影響,具體表現:在計算尚未開始時,利用合理的估算,可以把計算結果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從而使計算結果的可信度得到大幅增強;在計算開始后,學生能通過估算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在估算中直接展現出來,也就是說通過估算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與習慣”列入教學核心內容中,并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在計算教學新授課環節中,筆者提倡走好三步:第一步,先估算,確定大致計算結果和范圍。第二步,精算出結果(情境—情境探究—去情境—歸納)。第三步,驗算(用估算結果反思精算結果的合理性,用計算器檢驗、豎式檢驗等),提倡多種計算技巧交互整合。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的估算能力與計算正確率得到顯著提升。
唯有通過適當的練習,才可以確保學生形成某一技能。教師應該意識到,練習必須具備實際效果,要以學生的真實狀況與教學內容的要求為依據,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技能。在課堂教學中,除注意對練習題量的控制,還要注重練習形式的多樣化。除單純的計算題,還可增加判斷題、選擇題、趣味題(如送動物回家、配對游戲等)、創新題(適合時代的拓展性題目)等,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生負擔過重,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基點,依據課程標準,增強計算教學的實際效果,應當將學生明確為教學的主體,可采用合理的計算情境引入,引導學生親歷探索計算過程,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引導學生樹立基本數學思想,最終實現增強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海峰.基于核心素養下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2018(3).
[2]李文萱.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范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馬云鵬.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磨玲玉(1982— ),女,漢族,廣西賓陽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理科學士,南寧市秀田小學年級教研組長,南寧市西鄉塘區教研室中心組成員,南寧市教學骨干,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