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摘 要: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高年段小古文教學,以《少年中國說》為例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小學語文高年段古文教學現狀,其次從明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古文新課、初次朗讀文本,加深學生對文本感知、深入探索和研究,內化文本主題、拓展與延伸,培養學生學習和寫作能力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以《少年中國說》為例,提出語文高年段小古文教學的相關對策,希望能夠推動高年段古文教學進展,體現教學有效性與實效性,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段;《少年中國說》;有效對策
一、 引言
小古文存在文字凝練與篇幅短小的特征,可以讓小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加之小古文涉及生動的形象,寓意相對深刻,因此可以讓小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對祖國文字產生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對于小學語文高年段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古文教學質量是備受關注的內容。以增強學生語文能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為目標,語文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小古文的教學工作,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上研究小古文,掌握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吸取小古文的內涵與文化,不斷提高小古文教學質量。
二、 小學語文高年段古文教學現狀
(一)古文教學意義
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小古文教學存在深遠的意義,因為文言文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承載著華夏文明的韻味。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小古文內容,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得學生文化涵養得以提升。
其一,小古文教學便于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都是精心選編的,小古文文本可以對學生學習的內容進行補充,學生深入地跨越時空和古代賢人對話,便于傳統文化觸動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其二,小古文教學便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精妙內容值得學生認真珍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引進傳統文化,保證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
其三,小古文教學便于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文言文可以賦予白話文一定的韻味和節奏。目前小學生作文存在內容空洞的現象,小古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摘抄和積累詞匯,保證學生語言表達更加具備內涵。文言文還能夠賦予白話文的表達具備精妙性,教師安排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寫作方式,增強學生組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小古文中包含著經典故事,這些均是學生寫作素材的來源,由此通過小古文課堂教學,豐富學生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全面吸收文言文的魅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二)語文小古文教學的發展困境
其一,對古文教育的認知不夠全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進國學元素,是為了傳承優秀文化,可以說國學元素的引進具備較大價值,對學生精神品質與完整的人格塑造產生積極影響。在發揮國學元素價值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國學元素運用的重要性,結合教學標準和學生學習情況規范地設計古文教學活動,拓展學生學習知識面。可是在具體操作中,部分教師尚未真正關注國學元素的引進意義,導致傳統文化的滲透流于表面形式,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其二,教學形式存在問題。小古文教學中,教師選取的古文元素應該和學生生活貼切,所以要保證教學形式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賦予語文教學活動更多的吸引力。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在教學中淡化學生對古文知識的情感培養,影響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要構建完整的古文教學體系,爭取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
三、 以《少年中國說》為例,語文高年段小古文教學的相關對策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先生創作的散文,創作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00年,文章大力贊揚少年的朝氣蓬勃,明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作為“老大帝國”,對“少年中國”產生強烈的迫切之情,振奮人民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處運用比喻手法與排比手法,存在一定的鼓勵性,表達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以及期望。對于本篇文章的古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明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古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學會潛、淵等生字,流利地朗讀文本;參與多次誦讀活動,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感知文本句式整齊與語言的特征;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調動學生積極進取的信念。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挖掘作者內心情感,難點內容是引導學生深入掌握比喻的手法和象征意義。
(二)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古文新課
教師要善于給學生搭建學習橋梁,促使學生品味語言。因為小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局限,無法真正地對古文內容進行自主理解,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搭建學習平臺,保證學生深層次地和文本溝通互動。教師提前給學生制作微課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出來,以圖文并茂的特征吸引學生注意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完成新課導入。教師給學生發出倡議:同學們,你們現在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一百多年前,有個人提出對應的觀點,讓我們一同走進古文的世界,探索具備積極思想和愛國情感的文本吧!
(三)初次朗讀文本,加深學生對文本感知
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朗讀時間,要求學生結合書上注音和工具書的提示,正確認讀生字詞。與此同時,給學生播放范讀視頻,組織學生認真傾聽和感受,感知音樂、節奏和停頓等特點,鼓勵學生大聲跟讀,主要是使得學生讀通文本,增強學生語感。由此,學生初步了解作者的愛國情懷,感知語言氣勢磅礴的特征。
(四)深入探索和研究,內化文本主題
在《少年中國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引導學生對文本內涵進行挖掘,對學生提出下列問題:1. 在作者心中,中國是怎樣的形象?2. 組織學生認真閱讀“少年……則國……”的相關句式,思考作者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如何體現“勝于歐洲”和“雄于地球”的?3. 文本的第二個部分包含哪些事物?這些事物有什么特征和象征的意義?4. 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學生分享嗎?與此同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思考,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是智慧的、強大的、自由的,并且勝于歐洲與雄于地球的國家;文章多次運用排比手法和比喻手法抒發了作者對國家的贊頌之情,寄托著無限的憧憬,作者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傳遞著積極向上的發展力量。在一系列的探究和討論之下,學生真切地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著文本字里行間的昂揚朝氣,鼓舞著學生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還可通過多元手段強化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思考學生年齡特征,確保教學方法存在新穎性,適當引進角色扮演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地分角色閱讀文本,近距離和作者的內心世界接觸,更好提高學生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