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麗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小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使其提升學習的品質。新課程改革要求,要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思考并發現能夠促成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從多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10-02
引言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進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體驗也會延伸到各門知識的學習經歷中,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價值觀的形成中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學習、勤奮學習,有較強的進取心,會有意識地把學習作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將來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小學階段是學生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正確引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一、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
(一)學生自身
一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消極。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數學學習缺乏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真學習數學的信念,這容易使學生養成各種不良的數學習慣。如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作業拖拉,不能按時高質量完成。
二是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差,影響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學生因為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可能導致對知識的認知有困難,進而降低學習興趣。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就不會主動投入更多時間去思考數學問題,這樣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二)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重要的啟蒙場所,對學生的經歷以及習慣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例如,家長對工作認真負責,學生也會對學習嚴謹、認真;如果家長善于傾聽與交流,那么學生也會更具有耐心聆聽數學課堂中教師教學,從而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反之,家長不良的行為、言語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與聽課習慣。
(三)學校環境
學校是小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集體活動的主陣地,學校和班級的文化氛圍,良好的同伴關系,教師行為方式、知識結構、處事方式都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一)多種方式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在數學課堂中,學生只有專心聽講才能保證課堂學習的效果。專心聽講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通過專心聽講,學生才能在傾聽中積極思考數學問題,從而解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口號提振學生的精神狀態;通過小組評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其產生互相提醒和幫助的愿望;用個人獎勵提高學生自律的信心,等等。教師提醒學生在課堂上思想不要開小差,減少課堂小動作,學會傾聽別人講話,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從而充分理解教師所講內容。對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可讓他們多動手操作,通過主動參與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多提問,讓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多總結,讓學生自己說,及時鞏固課堂知識,也提高學生對比總結概括的能力,提升和維持學生的積極思維狀態。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考查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要及時對專注傾聽的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體會養成專心聽講學習習慣的積極作用。
(二)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生成學習主動意識,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學生沒有明確數學學習的目的,不知道學習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就會存在課堂氛圍、聽課習慣較差的情況。學生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沒有對數學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讓數學融入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產生想學數學的愿望和興趣。教師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分階段實施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達到學習目標。例如在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和同伴說一說自己的家在學校的哪個方向,怎么走。當學生發現方向不知道如何表述時,教師就此引入課題:方向的學習。這樣,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順利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有了學習的訴求,也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增加學習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包含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教師要從教學設計入手,仔細研究教材和大綱,設計合理的預習學習單,提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進行課前預設探索,生成學習的愿望和探索新知的興趣。這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設置參與環節,讓更多學生投入知識的探索中。教師設置小組操作環節既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時間,也要留給學生主動交流的機會和時間。這有助于一些能力欠缺的學生找到探索的方向,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學習的興趣,也能增強學生之間的融洽感,促進學生間正面氛圍的形成。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難點的回顧,比如每次上課前抽出五分鐘提問,回顧一下前面所學的知識,讓重點和難點在每天熟悉一點的過程中被化解,幫助學生形成及時溫故知新的習慣。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思維的提升,注重新授課堂參與度,建立一個激勵制度,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形成勤于思考、積極思考、主動思考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敢于表達,善于質疑的習慣
質疑習慣的培養與形成能夠讓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一題多解,讓學生在課堂大膽發言,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只有知識內化成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夠清楚地、富有邏輯地表達出來,同時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也經歷了一個知識整理的過程。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說給教師聽,說給同伴聽,幫同伴講解題目等。教師要特別關注不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多向這類學生提出問題,降低問題的難度,給他們說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可以詢問不愿發言的學生:“你同意他的說法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你是怎么想的?還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等。對回答正確的,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從而使不善于、不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逐漸養成積極大膽發言的習慣,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困生增加提問次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所設置的問題應在學生心中造成一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