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霞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學建模思想可以使學生數學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方面的綜合素質。文章通過闡述什么是建模思想,分析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的意義以及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方法,希望為提高學生思維水平提供教學思路與參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與拓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思想;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49-02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解題能力,還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以便學生能夠在邏輯分析、推理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模型思維。將數學建模思想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思維得到培養,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一、數學建模思想的概念
數學建模思想是指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已有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維方式或數學邏輯與方法對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的一種思想方法。將數學建模思想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使學生能夠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學建模思想,可以使學生思維得到拓展,使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二、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為學生數學學習與生活建立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將小學數學知識滲透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建立數學思維;其次,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最后,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不僅包括數字,還包括抽象的概念、定理等,數學建模思想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使學生的應用與推廣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三、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學建模思想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要能夠引導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建模,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一) 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
隨著課程不斷改革,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眾所周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建模思想可以滲透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建模思想得以滲透,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充分發掘與探索。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學生對很多抽象的數學問題難以理解,運用數學建模思想可以將生活中的數學變成數學模型,使學生數學思維得到拓展。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如果只采用講述的方法,學生就很可能無法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圖形來引導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模型,如利用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對學生進行教學,也可以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軸對稱圖形。教師利用這種在生活情境下滲透數學建模思想的方法,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提高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數學公式、定理的教學缺少學生的參與。對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通過對公式的推導與探究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進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通過小組猜想、探究實踐、驗證等過程對數學公式進行探索與總結,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在數學課堂中應用數學建模思想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提高合作意識和溝通交流能力。
(三)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培養數形結合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且其具體形象的認知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生動有趣的課堂設計。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使學生心理壓力減輕,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生活實際出發,選取生活中相關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設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之中。例如,在教學“小朋友課間排成一排做廣播體操,小紅的位置是從前往后數排在第7個,從后往前數排在第8個,問這一排共有多少個小朋友?”這一應用問題時,學生通常會選用列算式的方法計算,學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有兩種7+8=15或7+8+1=16,這是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題目不能進行仔細分析,對于題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畫一個圓代表小紅,然后利用畫小棒的方法分別畫出小紅后面的和前面的人數,使畫出的圖符合“從前往后數小紅排在第8個,從后往前數小紅排在第7個”的條件,讓學生明白,小紅前面只能排7個人,后面只能排6個人。通過畫圖,學生很容易理解在數的時候,很容易將小紅重復計數,使學生明白自己所列算式的錯誤之處。教師通過圖形將抽象的數學題目變得具體形象,可以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探索。通過情境展示問題,數學知識變得趣味十足,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