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英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肩負著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使命,倡導以探索為主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學習階段目標強調的八個要素模擬了科學家研究的過程,每個研究環節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都有促進作用。科學教師要巧設課堂教學,結合科學探究學習階段目標,發揮小學科學課程對小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優勢。文章提出的培養小學生“三思維、三能力”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對小學科學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科學;“三思維、三能力”;學段目標;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3-0073-02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1]。我們的國家發展需要將科技人才作為中堅力量,而突破科技屏障的核心點就在于如何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行轉化升華,從而提煉出新的思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科技創新了。而科技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將新型人才作為中流砥柱,人才培養又離不開良好的教育,所以追求更高品質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教學理念,可以使學生具備更高的綜合素養。它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亦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風向標。
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小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羽翼,將帶領學生在科學的天空展翅翱翔,實現理想。實施創新性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推動師生互動交流。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啟蒙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涵蓋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物質科學領域六個主要概念、生命科學領域六個主要概念、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三個主要概念、技術與工程領域三個主要概念。這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個學習內容,分布在三個學段,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若運用創新性教學,碰撞出新穎的、獨創的、有教育意義的火花,學生和教師都將在小小的課堂大放異彩。
一、小學科學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一)科學離不開創新
社會發展需要創新,當今世界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要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尋求發展,我們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人才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培養出順應時代潮流的高新技術人才,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水平。小學階段是學生科學意識和創新意識的萌芽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十分重要。小學科學教師要有責任感。在三尺講臺,解惑授業是小學科學教師的責任與義務。與此同時,教師要意識到科學課對學生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建立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是教師應常常反思的事情。課堂是否高效,要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里學生和教師都將得到發展。教學是以課堂為圓心,學生為半徑畫圓,課堂是雙方得以發展的主戰場,學生是主角,課堂中的教學方法是否可行,是我們能否實現創新性教學的保障[2]。
(二)創新衍生智慧
一個花骨朵,如若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堂往往過于死板,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傳授,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若搭建起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加強師生互動、師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這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有效地開展創造性教學是科學教學品質提升的關鍵。
二、實現小學科學創新性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逆向思維,打破常規
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是人們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就要用逆向思維的方式來教學生,從而使學生掌握這項基本能力,打破常規,運用超常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小學課本上學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小朋友玩耍不小心掉進水缸里,一般人先想到的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則是用石頭把缸砸破使人脫險。顯然,這種思維方式與我們平常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樣,沒有被常規束縛,而是打破常規,另辟蹊徑,這就是運用了逆向思維的方式。教師也一樣,我們不要一味地按照課本知識來教學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一些生活中他們易懂的例子,打破常規,沖破枷鎖,給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翱翔于天地間。
(二)發散思維,沖破枷鎖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考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4]。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最主要特點。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多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他們不受局限,而能有多種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給出一個例子,學生不能按照這個例子解答相似問題就不再教他。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 。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中學生和大學生都說這是一個圓,但幼兒園的小朋友和一部分小學生說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有皮球、太陽等,可謂五花八門,形形色色[5]。成年人對固有知識的認識造成了思維定式,而小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形成了發散性思維。因此,教師更要培養和發揮他們的這一寶貴能力。
(三)批判性思維,辯證地看待事物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又是思維傾向。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們要勇于批評學生,不能只看到這件事好的一面,而忽略它不好的一面,只有教師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學生,才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讓學生改善自己,進而獲得成長與進步,不一蹶不振。我們從小就聽老師或家長講過塞翁失馬的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批判性思維與其他思維的不同之處,它能使我們更好地、更全面地看待事物,而不是片面地下結論。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是對的,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對待學生,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他們對事物保留質疑態度,引領他們走上最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