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不斷推進,教育工作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原思想品德課程在2016年統一改為道德與法治。由此可見,社會各界對中小學生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也從側面反映出一直以來中小學法治教育不夠完善的問題。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強弱與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聯系緊密。為此,教師要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主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提升主題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8-0058-02
引 言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中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培養和提升中學生法治意識的主陣地。主題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然而相關調查顯示,當前主題式教學中仍存在教學主題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教學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選取更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熱情的教學形式,借助鮮活、真實的案例有效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現狀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鍛煉與素質的培養。主題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不斷得到改進,對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長期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活動形式相對單調
與信息時代的發展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相比,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題教學活動形式相對落后、單調,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強,因此,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難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受長期以來“政治是副科,不需下大功夫,只要背就行”的錯誤觀念影響,部分教師的觀念轉變不夠徹底,對主題式教學的認知不夠全面,使教學設計形式不夠新穎、豐富,雖想要極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卻脫離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現有能力,致使學生參與度不夠高,教學實效受到影響。
(二)教學過程相對死板
部分教師課前認真備課,教學設計精益求精,課堂循規蹈矩完全按教學設計展開,忽視了課堂實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每次上課都是固定的流程,先出示課件,借助視頻、圖片、故事等導入新課,通過典型案例引發學生討論,然后總結教學內容。教師嚴格按照教學設計展開教學,即便教學設計再精美,選取的教學案例再典型,這“萬能”的流程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使課堂成為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牢籠”[1]。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從而形成人人講法治、守法律的社會大環境。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知識的普及、法治觀念的形成,關系著我國能否順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同時又與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效息息相關。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提升主題式教學效率,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力量和必然要求。
(一)創新主題式教學,使教學內容更貼合學生實際,有效培育學生的法律信仰
中學生生活的社會范圍小,且學校和家庭為其提供的是相對一個安全的環境,這就使許多家長和學生認為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意義不大,或者現在學習還為時尚早。而通過創新主題式教學,教學的主題和內容會更貼合學生實際,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需要法律,也只有生活的需要才會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并使知識得以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帶著情感走近并打動學生,觸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的法律信仰得以養成[2]。
(二)創新主題式教學,使教學形式更吸引學生,有效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
初中生對新事物有著極強的學習熱情,且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凸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創新教學形式,圍繞學生關心的主題,能夠引發學生對這一主題的思考,快速豐富他們的法律知識。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主題式教學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目的,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有機融合,使課堂更有靈性和生命力,從而不斷喚醒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更高效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三)創新主題式教學,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實踐性,有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波利亞說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發現。”教師通過創新道德與法治主題式課堂,使學生身在課堂卻有進入圖書館、博物館、法庭實地的感覺。不同的教學情境設置、不同的教學開展形式,不僅能使課堂更具靈性,還能夠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感覺,如真正旁聽案件審理過程一般,讓學生自然將案例中涉及的法治知識印入腦海,并促進內在法治思維的形成,將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并外化在實際言行中,從而成為知法、懂法、守法,且會用法的新一代中學生。
三、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的創新路徑
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大環境下,道德與法治課堂只有更貼近學生生活,才能幫助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同時,找準課堂與學生生活聯系的紐帶才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創新的有效路徑。
(一)返璞歸真,實現教學與生活的融合
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任務。因此,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總會選擇“高大上”的案例來啟發學生,導致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割裂起來,形成“只能仰慕,無法踐行”的錯誤認知。其實,道德與法治課堂源于生活,教學中的所有主題和知識點都與生活密切相連。教師從學生實際生活中選取教學案例,雖然可能不夠典型,無法全面反映教學知識點,但是能夠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理論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產生體驗式教學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與法治意識[3]。
例如,在教學“自由平等的真諦”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親自完成對自己所在小區居民的調查,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自由、平等的含義,雖然每個人追求的“自由”有所不同,但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法治下才有自由。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實現了升華,對知識的理解實現了升華,增強了法治意識。
(二)形式多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初中生喜歡新鮮事物。教學形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不斷更新,能夠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比如,教師可以將提前精選的新聞、案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其進行點評,嘗試做一回點評員,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內在心理需求,讓學生感受到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榮耀和責任。
例如,在教學“做守法的公民”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一段視頻。視頻中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奶奶每天拿手機看各種視頻,并積極轉發,最終警察找上門,說她涉嫌網絡詐騙。對此,如果缺乏法律知識,很多人可能會同情這位奶奶,她只是“熱情”轉發,并沒有不法想法,其目的也不是詐騙錢財。然而,學生需要秉持公正、嚴謹的態度,要從法律視角點評此事。學生此時就會積極搜尋相關的法律知識,并靈活應用法律知識,使點評“有血有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實用技能、表達方式、法治觀念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整個學習過程更加鮮活,教學效率大大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問題,鍛煉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從而加強對時事政治和法律法規的關注,不斷提升道德情操和法治素養。
(三)注重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準則和法治常識組成了當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課程內容。將教材中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法治意識,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而學生的實踐和情感體驗是促成這一轉變的關鍵和最佳路徑。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設置教學活動等,引發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來創新主題式教學,能夠使理論課堂與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學生的真實參與是獲得情感體驗的先決條件,沒有真實參與就沒有親身感受。然而受教學時間、場地等實際因素影響,學生真正能夠走出校園、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非常有限。為此,教師通過展開主題式教學,借助教學情境的創設,或直接讓學生展演教學案例,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從而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發揮。
結 語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治教學給人的感覺是嚴謹的,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缺少了應有的“靈性”和生活中的“煙火氣”,導致主題式教學僅圍繞知識的傳遞和對事實的講述展開,而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教師要從普及和豐富學生法律知識、提升學生法律信仰、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出發,不斷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式教學的形式和開展方法,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有效助力。
[參考文獻]
徐婉婉.當前初中階段學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8.
張善超,李寶慶.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設計的途徑與特色[J].教育探索,2015(11):135-139.
張瑛.初中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陳花(1983.7—),女,江蘇啟東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致力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