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初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均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對提升我國基礎教育水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初中生的心理發展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為進一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水平,我們引入協同教育模式。文章先論述了協同教學模式的概念與特點,然后闡述了將這一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協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7-0009-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優化創新。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仍面臨著不少問題,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各種低端思想對學生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等。為此,教師必須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模式加以創新,不斷提升教學效率。
一、關于協同教學的概念與特點
(一)概念分析
所謂協同教學是指至少兩位教師或相關教學助理人員以一種專業的關系,形成教學團隊,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起策劃并完成某個單元、某一領域或主題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形式[1]。簡而言之,它是指數名不同專業的教師以一種專業的關系,構建教學團隊,一起策劃與合作,共同完成某個單一或某一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國在“九五”“十五”時期均有相關科研單位對協同教學模式做了課題研究,并在小范圍內進行了推廣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考慮到國內高考實際情況,該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小學階段,中學階段的應用相對不多。
(二)特點分析
協同教學的特點包括五點:第一,多樣性。由不同教師提供不同的教學經驗,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第二,專業性。不同教師有不同的長處,根據教師的專長排課,有利于學生學習教師最擅長的部分。第三,統整性。使用協同教學法,教師可以將零散、碎片化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完整的概念或知識。第四,個別性。該教學模式通常是先大班教學,再小組討論,最后個體學習,可用于個別學生的學習。第五,合作性。傳統教學形式一般是科任教師單打獨斗,唱獨角戲,協同教學則突破了這一現狀,將相關教師進行合理搭配,共同完成教學活動。不管是課前準備、教學過程,還是課后反饋,均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有效發揮出教學團隊的精神[2]。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運用協同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有利于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考開始占主導地位,其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若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唱主角,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熱情必然得不到有效提高。采用協同教學模式,融入數名教師或專業人士的不同教學風格,能夠讓學生領略到不同的講課模式,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有效激發求知欲。
(二)培養協同合作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引入協同教學法,突破了班級的束縛,拓展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合,讓學生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強集體觀念與合作意識。這為初中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3]。
(三)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協同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模式,利用不同途徑、方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汲取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完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新建構。此外,協同合作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在生活實踐中運用學習過的知識,培養他們知行合一的意識,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三、協同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做好協同教學設計,為順利教學奠定基礎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涉及的內容較多,知識點比較繁雜。教師個人的精力有限,除了要完成多個班級的理論教學,還須開展實踐教學,時間難免不夠用。為此,采用協同教學法,將同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進行合理分組,建立教學團隊,可以是兩人一組或者多人一組共同負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實踐活動、作業布置等工作。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有效性,可有效減輕工作壓力[4]。在組建好教師團隊后,要做好前端分析,根據教學對象、年級等情況,在實施協同教學前1~2周內,教學團隊成員共同進行教學研討,協同備課。其中,可根據每節課的教學需要安排參與的教師人數,規劃好上課時間與教學安排。同時,要明確協同教學類型,安排好主講教師與輔導教師,一般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專長來確定。然后,團隊成員一起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案,并共同設計評價方案。
(二)劃分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協同教學并不局限于教師的教法,還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所推行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也是開展協同教學的有效方法。其中,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是確保合作學習成功的前提。教師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法,將不同性格、學習層次、特長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形成協同互補的作用,各小組人數與整體水平要基本一致[5]。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會將四人劃分為一組,其中,學習較好的學生是小組的“引導者”,還包括兩名學習中等的學生與一名學困生。如此安排能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協同發展。以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一課為例,為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并讓他們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備課小組設計了合作探究任務:面對突發火災、地震等災難,消防員因職責使然,總沖在救災第一線,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甚至以身殉職,他們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世上最美的逆行者”。以甘肅金昌人孟兆星烈士為例,播放2019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中的相關新聞報道視頻,有30人壯烈犧牲,其中孟兆星參與其中。隨后并提出問題“消防員這樣置自身安危于度外,不顧一切去救他人是不愛惜自己生命嗎?”隨后,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討論,各小組成員相互分工合作,圍繞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遇到的敬畏生命的情境,由此加深學生對本節課主題的理解。這樣,學生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也鍛煉了協同合作的能力。
(三)創設良好的協同學習氛圍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應充分體現出他們的主體性。在協同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有利于學生消除對課堂的偏見,重建學習的自信[6]。目前,不少教師對學習氛圍是不太注重的。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在協同教學前注重創設良好的協同氛圍,讓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開展協同合作。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主要切入點,思考如何創設協同合作的氛圍。比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與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為學生營造視聽化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知體驗??偠灾瑒撛O學習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協同合作效果即可。
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出輕松自由的協同合作氣氛,教師備課小組做了如下教學設計:采用圖片的方式講故事。小明是一名中學生,周末本想睡懶覺,卻被屋外的爭吵聲吵醒了。聽到隔壁樓道里有吵鬧聲,他出去一看,原來是社區的工作人員要把一樓王阿姨養的寵物狗沒收,而王阿姨死活不肯。這個寵物狗是王阿姨年前收留的流浪狗,但王阿姨將狗養在樓道里,半夜狗叫,導致整棟樓里面有幾位老人嚴重失眠,有人舉報,這才出現前面的情況。小明對王阿姨說:“阿姨,現在提倡文明養犬。根據金昌市養犬管理條例,請問您有養犬登記證嗎?還有您養狗的場所不對,禁止把狗養在地下室內和拴在樓道內。”王阿姨一看一個小孩都懂得相關規定,也自知違規,沒條件養狗,隨后小狗被送到收容中心。講完故事后,筆者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還原故事情境,從中感知法律與生活的聯系。
(四)延伸第二課堂,在實踐中協同發展
道德與法治課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實踐性是該課程最根本的要求,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念。為達到這一教學要求,就應讓學生回歸生活,密切圍繞實踐活動要求,努力開拓第二課堂,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根據協同教學法,一名教師可負責理論教學,另一名教師可負責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之余,教師應盡量組織“時政進課堂”活動,把社區當作第二課堂,如在文明城市創建和保持過程中,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入社區,進行文明宣講,同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幾個孩子在打掃樓道衛生時,由于個子矮,住戶門上的灰塵和小廣告處理不掉,好幾個孩子在想辦法,但住戶無動于衷,而且看起了笑話。其中一個孩子說了一句話:“文明城市的創建和保持,是大人和小孩共同的責任?!边@下住戶臉紅了,馬上加入了清掃的行列。
總之,協同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能夠有效提高教師工作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協同合作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張 明.高中地理協同教學模式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3(17):53-54.
[2]錢丹潔,張偉平.國內協同教學研究述評[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5):3-6.
[3]趙 倩,劉賢趙.高中地理跨物理學科協同教學模式研究[J].中外交流,2017(34):257-258.
[4]劉 濤,徐世鼎.對中小學教師“協同教學”效能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5):65-66.
[5]廖茂洪.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8(34):130,149.
[6]韋有多,劉若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7):58-59,62.
作者簡介:李金龍(1972— ),甘肅鎮原人,中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