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是初中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工作中客觀存在的群體,往往代指那些成績相對較差、學習興趣與欲望相對不足的學生群體。學困生問題是初中班級管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其成因十分復雜,解決起來也具備一定的難度。文章論述了初中班級管理中學困生存在的基本情況,重點闡述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據此分析了學困生轉化的策略及建議。
關鍵詞:學困生;初中班級管理;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偏科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7-0081-02
在初中班級中,學困生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被認為是全面提升初中教學質量的重要障礙。我們必須認識到,學困生的存在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能歸結為學生單方面的因素,否則會引發更錯誤的判斷和實踐操作。學困生具有成績不理想與學習欲望不強的雙重特點,因此探尋其成因必須從內外兩方面入手,實事求是才能有所收獲。引導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調動其對學習的全新激情和愿望,必須多措并舉,著力于內外舉措的合力。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興趣導引價值,促進學困生有效轉化,竭力奪取初中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工作的“雙勝利”。
一、初中班級管理中學困生存在的基本情況闡釋
學困生一般指的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興趣與欲望不足的學生,也被稱為“后進生”“差生”。學困生是素質教育體系下人們對教育教學分層理解的認知產物,本身存在一定的曲解或認識偏差,但卻從成績與分數層面反映了人們的客觀認識。尤其是在當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日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學困生相關問題受到了多方關注。
相比于成績的后進與滯后,不少學困生在學習欲望和積極性方面的缺失更為“致命”,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更為深遠,這也是許多一線教師十分在意的核心問題。破解學困生疑難,想方設法調動其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無疑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有著顯著意義,因此,受到教師、家長以及學校領導在內的各界人士的重視。
二、初中班級管理中學困生產生的具體原因分析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受到客觀環境與主觀思維的疊加影響,學困生的產生按照比例高低與人數多寡的劃分,在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甚至不同班級中呈現出差異化特性,但學困生的存在無疑增加了教育教學難度,也是班級管理工作必須突破的“堡壘”。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來看,學困生的出現絕非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有著復雜的背景和原因。尤其是考慮到學困生往往以群體性“面貌呈現”,更彰顯了探究其多重成因的必要性。
(一)外部因素
1.學校與教師關注度不足
造成初中班級管理中學困生存在的重要外部因素就是校方以及教師的關注度不足,尤其是在應試教育思維仍占據主導地位的地方學校中,優秀學生和尖子生仍然吸引著絕大多數校方領導與教師的注意力,更多的授課與輔導“資源”也會優先投向他們,而學困生則與尖子生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導致成績不好的學生無法從學校與老師那里得到必要關切。
要看到,校方、教師的關注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困生是否可以借助外力擺脫困境,而校方與教師對于學困生關注、扶持和干預力度的缺失,讓學困生群體陷入困頓,成績無法提升,進而造成與優秀學生群體的固化脫節。
2.授課方式不科學
授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吸納更細碎的知識點,能否掌握書本與教材的核心內容,能否打下扎實的應用基礎。一些初中授課教師還是采用“滿堂灌”“一刀切”式的粗暴教學與授課方式,顯然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也必然會造成部分學生掉隊。在學困生產生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這部分學生自信心的下滑與學習興趣的弱化。長此以往,學困生群體無法在課堂學習中取得進展,其結果必然造成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無法提升。
3.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與家長的態度是導致學困生出現的重要成因,尤其是許多家長仍然秉持“成績中心論”來看待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甚至有的家長對于成績下滑的孩子施以冷淡的態度、粗暴的言語批評甚至肉體懲罰,這都會導致學困生陷入心理壓力甚至某種焦慮情緒中無法自拔。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初中生的家長大多數處于35~45歲的年紀,他們剛好處于工作的黃金期,同時也是最忙碌的階段,很難真正抽出精力來專注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這就導致了家庭教育環節的缺失。
另外,不少學困生家長除了忙于工作,還需要照顧雙方家庭的老人,這使得學困生在家庭環境中缺乏有效監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空閑學習時間的閑置與浪費,而癡迷于手機游戲、外出玩耍等更是學困生群體的“家常便飯”。
(二)內部因素
1.小學階段基礎較差
初中班級管理的核心任務仍然是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而學困生的主要標志也是學習成績指標。因此,許多學困生之所以成績長時間提不上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學階段基礎太差,導致進入初中后跟不上進度,逐漸掉了隊。
例如,初中三年級數學函數中的“反比例函數”“銳角三角函數”等知識點相對難懂,同時與之前課程有著等比例的難度差,這就成了許多學困生數學學習上的“滑鐵盧”。正是由于基礎差,同時在學習方面不肯吃苦頭、下苦功,因此,許多學困生無法取得的進步,進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2.知識基礎薄弱,偏科問題突出
如果說知識基礎薄弱會造成學困生群體性出現的話,那么學生的偏科問題則更為突出。即便是許多總體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往往也會出現偏科的情況。例如,初中政治科目相對晦澀難懂,缺乏吸引力,因此很容易成為學困生集中爆發的“熱區”。又如,有的初中生認為政治學科是“無關緊要”的選修課,在這種認識下,他們對政治課會產生消極情緒,學習意志薄弱、情緒低下,成績自然無法提高。再如,初中物理科目涉及物理實驗,尤其是“物態變化”“光現象”“壓強”“浮力”等知識點的學習通常要將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相結合,還需要生活化實驗來驗證,因此很難激發學困生的興趣,這些科目和課程也成為學困生難啃的“硬骨頭”。
3.學習自信心不足,缺乏追趕意識
學習的自信心是推動學習的原動力,而自信心與學習興趣緊密相連。缺乏足夠的興趣,就不可能形成對學習的信心,久而久之也就會導致學習成績持續下滑。有的初中學困生既存在“挑科目”“偏科”的情況,又對克服自己“偏科”問題信心不足,甚至完全沒有解決偏科問題的欲望。
比如,有的學生完全不想學物理、化學,一到這些課就開小差,根本記不住知識點,也沒有掌握物理公式、化學方程式,上課完全變成了應付。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在偏科路上只會越滑越遠。由此看來,學困生在追趕意識上的缺失以及學習企圖心的不足,必然導致其整體學習能力下降。
三、初中班級管理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及建議
學困生現象是由多重因素導致的,對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推進學困生轉化是初中班級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與重視,教學資源要更多惠及學困生。學校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困生群體,從教育教學全局高度看待學困生轉化問題,并千方百計制訂針對性方案,破除學困生教育誤區,提升工作效能。尤其對于教師來說,要從心底做到“一視同仁”,甚至在授課、教學資源方面有意向學困生傾斜,引領學困生擺脫學習與生活困局,趕上其他同學的步伐。
其次,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幫助學困生體會進步的樂趣。初中教育教學理念要朝著有利于學困生的方向轉變,要采取因材施教理念,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困生,制訂差異性教學方案。要開展分層教學,根據學困生學習成績與心理狀況開展個體輔導,幫助學困生在改善學習態度與科學思維方面取得進步,激發他們的樂趣。
再次,引導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困生興趣與激情。給予學困生一片光亮,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奧妙,無疑是提振其學習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以初中政治課教學來說,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竅門,如循環記憶法、結合實際講述、演練技能等,利用有趣的東西來吸引學生。政治課上包含了許多實時資訊,教師可給學生講一些奇聞逸事,消除枯燥感,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有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興趣,學困生可以慢慢走出困境,感受到不同科目的魅力,進而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最后,要充分鼓勵學困生,密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動。教師要把鼓勵式教學理念灌輸到學困生轉化全過程中,不要吝惜對學困生的溢美之詞,要用春風拂面般的溫暖來感化學困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善意,進而慢慢進入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教師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聯動起來,提升家庭教育的地位,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和情感問題,確保學困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
結語
初中班級管理中的學困生問題事關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對學校和教師來說至關重要。準確認識學困生的不同類別與表現形式,對于差異性的轉化策略與方案制訂有先導性意義。總的來說,學困生的形成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必須綜合分析,科學轉化。要統籌校內校外多方資源,用教學方法創新、情感引導、興趣激發、家庭教育感化等多重手段,消除學困生存在的土壤,為初中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俊麗.班主任對初中學困生轉化路徑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
[2]王林霞.初中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J].文教資料,2019(18).
作者簡介:吳文成(1967— ),男,廣西博白人,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