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究了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聽說焦慮狀況及自我調節策略,包括焦慮產生的原因、表現情況及面對焦慮所采取的各種應對方式。結果表明:研究對象聽說焦慮源于聽說課堂和口語測試,焦慮產生的原因和學習情景及學習者自身有關,前者大于后者。研究對象因焦慮調節方法呈多樣化狀態,以積極調節策略為主。
【關鍵詞】高職學生;聽說焦慮;調節策略
【作者簡介】沈曉平,女,桂林旅游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文化翻譯。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及應對策略研究” (立項編號:GXGZJG2018A049)。
一、引言
焦慮指一種不安、挫敗、自我懷疑、憂慮和擔憂的情感狀態(Brown, 2017)。
外語學習焦慮指“學習者因外語學習過程的獨特性而產生的與課堂外語學習有關、獨特而復雜的自我意識、信念、情感及行為”(Horwitz& Cope, 1986)。Horwitz& Cope(1986)提出,學習焦慮可以測量,并編制了外語學習焦慮測量表(FLCAS),將語言學習焦慮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該量表已被廣泛證實可靠有效 (Aida,1994)。Kondo & Yang (2004) 指出,外語學習焦慮研究從焦慮主體的心理、信念與行為等多維視角入手有助于更完整地認識焦慮現象。我國有關焦慮的研究自20 世紀80 年代后期以來持續至今,2000 年之后此類研究成為熱點(施渝、徐錦芬,2013)。然而,國內研究對學習者自我焦慮調節策略關注較少(徐錦芬、寇金南,2015)。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習者的聽說焦慮現狀及其應對焦慮所采取的策略,為緩解學習者焦慮和優化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二、研究對象焦慮表現及原因
1. 本研究前期研究回顧和概述:前期研究中,調查者以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探究了某高校非英語專業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研究對象整體經歷中高度英語學習焦慮。其中,測試焦慮和交際焦慮處于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比例最高,負面評價焦慮和課堂學習焦慮中高程度所占比例略低。在英語聽、說、讀、寫、譯這幾項技能中,聽說方面的焦慮最為明顯,貫穿以上所說的四個維度。基于此研究結果,本研究以90名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16名,女生74名),英語學習年限為6-9年(其中,中專生源英語學習年限為6年),進一步探究研究對象的聽說焦慮情況,旨在探討如何幫助學生緩解焦慮,優化教學。本研究主要采用焦點小組訪談方式、個案訪談及課堂觀察方式。前者主要以大學英語課中原有的分組為基礎,訪談主持人均為本研究所屬的同一課題組成員。個案訪談以不同聽說能力和焦慮程度為挑選依據。課堂觀察主要利用學校、部門和教研室的聽課安排進行。主要研究問題包括:(1)研究對象聽說焦慮來源、原因、自我調節策略及如何降低焦慮,優化學習和生活。
2. 英語聽說焦慮來源、表現及原因分析。聽說焦慮主要產生于課堂聽說活動和聽說測試。研究對象沒有提及課外交際焦慮,這與他們課外較少使用英語有關。其中,聽說課程測試引起焦慮的人數最多(80%,n=71),我們認為這與考試不合格會帶來系列嚴重后果有關。課堂焦慮主要與學習情境因素有關,如課程水平(難度)、課程組織、課堂活動、教師行為和態度及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等(Oxford,1999)。研究對象認為課堂上的系列口語交流活動都易產生焦慮,尤其是對所談論的話題不熟悉時(78%, n=70)、聽不懂對方時(66.7%, n=60)、不能使自己被對方聽懂時(58.9%, n=53)、在課堂活動中被點名回答問題時(58.9%, n=53)。而對于一些可以事先有所準備的活動,研究對象則表示會覺得輕松一些,沒有那么焦慮。比如,認為在同學面前作口頭陳述(值日報告)會焦慮的只有40%。
聽說焦慮產生的原因與學習情境和學習者有關。首先,研究對象英語基礎較弱。入學成績和課堂觀察表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明顯低于本校本科生,如詞匯量較小、語法知識掌握不牢、聽說能力較弱。其次,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相比高中時期,大學英語課程課時數明顯降低。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后學習尤為關鍵。然而,約60%的學生表示課后英語學習時間僅限于完成英語作業。此外,研究對象對英語聽說能力的認知較片面。研究對象雖迫切想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但英語學習方法依然沿襲以前的一些方法,如識記單詞及背語法,課后聽說練習和實踐較少。比較有趣的是訪談剛開始討論的幾乎全是學習者因素,這可能是因為訪談主持人是教師,學生出于禮貌或稍有顧忌因而沒提及。隨著訪談的進行,學習情境因素討論增多。如,教材難度增大,如詞匯增多、長句復合句增多、語言知識重點難點增多。課堂觀察發現,部分學生不能跟上教師的進度。此外,教師授課使用英語較多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如,有2個中專生源學生表示大學英語教師授課使用英語頻率及時間大幅超過以前中專階段的英語課堂。
三、聽說學習焦慮自我調節策略
調查表明,學生應對焦慮的方法方式多樣化。本研究參考徐錦芬、寇金南(2015)的焦慮自我調節策略分類,將學生焦慮自我調節策略類型分為五類: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52%, n=47.2);積極行動,解決問題(45.6%, n=41);尋求幫助,轉移注意力(61%, n=55); 保持現狀(13.4%, n=12.5);回避現實(15.6%, n=14)。其中,積極調節策略所占比例高于消極策略。如超過六成的調查者表示自己向老師和同學尋求過幫助。比如,學生A說:“我們都有老師的QQ和郵箱地址。我經常在課后向老師請教英語學習方法,老師總是有求必應,還經常安慰鼓勵我們,慢慢地回答問題就沒那么緊張了。”學生B說,他去過學校心理輔導室,剛開始去的時候有點猶豫,去了之后覺得心情放松了,對焦慮的認識也變清晰了。約45.6%的研究對象認為解除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積極行動、解決問題。很多學生都提到提前熟悉上課內容是最實用的方法。同學C說:“我會先搜索每個單元的相關資料,熟悉單元內容,有(英語)課的那天我總會提早到教室朗讀相關詞匯。這樣上課基本都能聽懂,而且等到老師提問或者讓我們做口語練習時,因為我已有所準備,也就不怎么緊張了。”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也是不少學生的應對策略,約為52%。其中,學生D認為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是應對焦慮的最好方法。他說:“我發音不好,經常混淆n和l、w和v的發音。以前只要老師提問我就開始緊張,回答問題后時經常滿頭大汗。但我們的老師總是說大家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優勢,鼓勵我們多開口。于是,我經常暗示自己我的優勢就是詞匯量比較大。慢慢地,我也就沒那么緊張了,這段時間我也開始主動回答問題了。”當然,面對焦慮,也有學生認為對于他們自己而言,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方法。與此同時,她們認為老師的一些改變會有助于緩和他們的焦慮情緒。比如,學生F說:“希望老師稍微降低課程的難度,少說一些英語,多說些中文,或者說慢一些,也希望聽說課少一些(交流)活動。”還有部分學生應對焦慮的方式較為消極。比如,課堂中有些學生會盡量回避老師目光,因為不想回答問題而盡量坐在角落或者后排位置。學生E承認自己有一次生病時,本不想請假,但是想到那天的英語聽說課有對話活動還是選擇了請假。然而,值得高興的是,在消極回避者中有4名學生表示隨著對焦慮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英語學習越來越有信心了。這既說明焦慮研究的必要性,也是此研究的意義所在。
四、結語
在進行本研究以前,很多學生對焦慮現象的認識很片面,以為這是個體獨有現象,甚至因此羞于求助。隨著本研究的進行,研究對象已對焦慮有了初步了解,但依然不夠全面。這表明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焦慮現象,即焦慮普遍存在于英語學習者中,且可采取措施有效緩解焦慮感。教師將學生情感認知因素納入教學,設法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首先,課堂設計和課堂活動的開展應該以多樣化為原則,即設置不同類型、不同難度,保證學生們的最大參與度。其次,在使用英語作為教學用語的同時,應適當輔以漢語,并允許學生在課堂中適時地使用母語。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彼此競爭,也應將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生源之間的差異納入形成性評價因素(沈曉平等,2019)。而作為焦慮主體,學生自身的努力當然是最重要的。教師應幫助學生正視其英語基礎較弱的事實,認識英語學習的規律性和科學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加強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Aida Y. Examination of Horwitz, Horwitz, 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2):155-168.
[2]Brown J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7.
[3]Horwitz E K, Horwitz M B, Cope J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2):125–132.
[4]Kondo D S, Yang Y-L.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English in Japan[J]. ELT Journal, 2004(3):258-265.
[5]Oxford R L. Anxiety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New insights[J]. In Arnold J. (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pp.58-67). Cambridge: CUP, 1999.
[6]沈曉平,張延霞,覃潤娟.旅游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4):81-83.
[7]施渝,徐錦芬.國內外外語焦慮研究四十年——基于29種SSCI期刊與12種CSSCI期40年(1972-2011)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1):60-65.
[8]徐錦芬,寇金南.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自我調節策略研究[J].外語學刊,2015(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