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論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為指導,研究高中英語分級閱讀選材,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分級讀物選材原則,旨在拓展分級閱讀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為英語分級閱讀選材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途徑和依據。
【關鍵詞】 分級閱讀;需求分析; 閱讀素養;人本主義
【作者簡介】胡志波,惠州市第八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惠州市2019-2020年度中小學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分級讀物的高中英語個性化閱讀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9hzkt261)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閱讀對于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影響學生全面發展。英語閱讀能力對于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非常重要。然而除了教材、考試和習題上有限的文章之外,很多學生幾乎沒有進行英語閱讀,這與課標要求的閱讀量相差太遠,閱讀素養無法形成,缺乏高質量的閱讀素材是重要原因。而閱讀材料的選擇是英語分級閱讀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
我國傳統英語教材和讀物選編的三大原則為∶以語法為綱、以語言功能為綱、結構-功能兼有。它們的共同弊端是∶以語言本身規律作為依據,沒有以學生為中心,無視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首先,許多教材的趣味性不強,和學生的生活有距離,不能激發學生去積極思考。從文化上看,許多教材和讀物中的中國文化元素不足,使得學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親近感。閱讀材料生詞多,篇幅較長,容易使讀者產生閱讀焦慮。其次,過于重視閱讀的目的性,忽略了閱讀的娛樂性。有國內學者研究發現,閱讀量越大,包括娛樂性閱讀,外語能力越強;反之,閱讀量越小,外語能力越弱。談到英語教材,許多學生感到無趣,這必然會削弱學生的閱讀動機,結果是教師和學生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只是提高了應試能力,而沒有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無法成為獨立的積極的閱讀者,不利于閱讀素養的提高。
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論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研究高中英語分級閱讀選材原則,旨在選擇能吸引學生自主閱讀的分級讀物,減輕閱讀焦慮,增強其閱讀動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供指導;為拓展分級閱讀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探索英語分級閱讀教學做參考。
二、理論框架
1 .分級閱讀及其意義。分級閱讀是以青少年讀者為目標,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語言能力、閱讀興趣等來編寫讀物的理念和方法。分級閱讀涉及讀者閱讀素養、讀物難易度的評估和兩者的匹配。在國外,英語教師采用分級讀物進行閱讀教學以提高讀者閱讀能力,已有近30年。國外學者研究證實:分級閱讀對于英語學習方面有顯著作用。
閱讀素養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及人的全面發展極為重要,受到英語學者和教師的高度關注。王薔等(2017)認為,閱讀素養分為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維度。閱讀品格包括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閱讀能力包含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其中,語言知識包括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和語篇知識;文化意識包括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較及文化鑒別。閱讀素養是閱讀的“育人”本質的體現,強調積極閱讀情感因素和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意義的建構。王薔指出,對于提高閱讀素養,英語分級閱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除了著力于課文精讀教學外,還要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格、自主閱讀的意識和閱讀能力。通過引進分級閱讀,以學生課余自主閱讀為核心、教師課堂內指導為輔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
由于高考升學壓力,分級閱讀在高中階段實踐比較少,然而作為英語教學的實踐者 ,教師開展英語分級閱讀實踐刻不容緩。分級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高中階段開展英語分級閱讀具有重要意義。
2.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羅杰斯在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上提出全新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他主張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重視學習者知識、 情感、智力的需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全面發展的人。他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意義學習。前者僅涉及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增長;意義學習會促進學習者的情感、觀念和價值等方面的積極變化。意義學習與學習者的需求、興趣和價值等相聯系,因此容易發生并保持。為了促進意義學習,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無條件地接納學生,而且要重新審視學生的潛力和需求,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分級閱讀選材原則
從閱讀素養的角度看,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教學阻礙了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必須打破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語篇精讀的閱讀教學模式,引入更有活力的教材和分級閱讀資源,創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教師課堂內指導為輔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是指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調查分析學生的主觀與客觀需求,以此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出現使得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界興起,在教材選擇、確定教學策略、研究學習策略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教師在選擇編寫和設計分級讀物時既要考慮學生的整體需求,而且要考慮學生具體的特點。很多研究者對學生需求和教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閱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輸入,只有閱讀和學習者需求緊密相關才能實現“最佳語言輸入”(Krashen,1982)。能否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是評價教材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必須調查分析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需求,這是增強學生閱讀動機、進行自主閱讀的根本途徑之一。學習者對于材料是否滿意取決于材料能否符合他們的標準。這種標準一般由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期望、語言能力、興趣等因素決定。當閱讀材料在各方面與他們情況相符時,他們就愿意快樂地閱讀。由此可見,選擇閱讀材料應當從學習者的閱讀需要出發,尊重學習者的選擇。在閱讀選材之前,應深入調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期待、語言能力等情況以及學習者對文章的趣味性、難度、 體裁、話題等方面的要求。研究分級閱讀選材的目的是通過調查分析學習者的需求,歸納出高中生衡量英語分級讀物的標準和有關要求,從而為英語分級閱讀選材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途徑和依據。
1.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讀者自身的興趣應該是閱讀材料選擇考慮的首要因素(束定芳、莊智象,1996), 閱讀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對于閱讀材料的興趣。如果文章沒有趣味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可讀性。
趣味性強的文章有利于增強讀者的閱讀動機,激活讀者的全部器官,使他們快速進入最好的閱讀狀態(何福盛,2007)。Carrell(1994)認為,“選擇有趣味的課文比起語言的水平因素或其應用性還要重要”,所以,選擇分級讀物必須考慮材料是否能吸引讀者,讀者對材料感興趣,有利于給讀者營造一個輕松的閱讀氛圍。可以采用問卷、觀察等方法調查發現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基于學生的興趣選擇和編寫符合他們語言水平的分級讀物。教師觀察學生平時閱讀的中文材料,對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分級讀物也有幫助。
2.以學生的圖式為基礎。圖式是選擇閱讀材料的重要因素。背景知識是圖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語篇可讀性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背景知識與閱讀速度成正相關,也就是說,讀者對話題了解得越多,閱讀速度就越快,閱讀正確率也越高。教師選材時,必須以學生的圖式為基礎,進一步調查學生對有關話題和背景的了解程度,以及學生是否有進行閱讀所需的語篇知識和閱讀策略。大量研究表明,背景知識對于理解語篇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確定其選定的文章是不是學生了解或熟悉的題材。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既要選擇與學生圖式相關的材料,又要保證材料有一定的未知性、新鮮感,如果不能兩者兼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很難實現的。
3.以學生的水平為基礎。閱讀材料的選擇也必須以學生現有的詞匯量、語法知識、語篇知識為基礎,也就是考慮材料的適宜性。適宜性是指閱讀材料所涉及的詞匯、語法等與讀者的相關情況相適應。適宜性主要包括詞匯的適宜性和句法的適宜性。詞匯量、語法知識、語篇知識是決定適宜性的主要因素。適合的生詞量是由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目的、閱讀的客觀規律共同決定的。句子結構和長度是讀物適宜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讀物中很多句子很長,結構很復雜,那么讀者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會失去閱讀興趣。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讀者,閱讀材料的句子應該以簡單句和并列句為主,對于具備一定閱讀能力的讀者,句子長度可多樣,長短結合,可以有較復雜的句子,比如多種復合句等。語篇方面,體裁要多樣化。閱讀材料應由童話故事、生活故事、傳統故事等故事類文體為主,輔以科普文章、人物傳記等非故事類文體,以及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主題要廣泛,既要有與讀者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也有日常生活之外的主題(如科幻故事),以及能引導積極心態、良好習慣和品質的主題(如溝通、愛心、勇敢、責任等),還要有青少年讀者感興趣的主題(如友誼、神秘事件等),或較抽象主題,或具有道德意義的主題,能夠引導讀者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4.以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基礎。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英語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的命題是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和理念為導向,著重考查學生在具體社會情境中英語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考查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選擇分級讀物材料時,為了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主要選擇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的語篇,也要適當選擇有關中外文化差異、不同價值觀的語篇。因此,對于分級讀物的選材,不僅要考慮當代英語本族語者在真實社會環境中使用英語的方式,還要充分考慮我國高中生的生活經驗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結語
英語分級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閱讀素養,必須打破目前的教師為中心的語篇精讀的閱讀教學模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具有不同的興趣、需求和目標。選擇閱讀材料應當從學習者的閱讀需要出發,以學生的興趣、閱讀圖式、水平和培養目標為基礎選擇適合學生的分級讀物,創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課堂內指導為輔的閱讀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2]王薔.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內涵及其培養[J].英語學習,2016 (1):29-31.
[3]化得福.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4(4):152-155.
[4]何婷婷.需求分析理論視閾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拓展課選材[J].海外英語,2017(1):66-6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王薔,陳則航.中國中小學生閱讀分級閱讀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