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容依托式外語教學(CBI)重視對語言內容和語言技能的訓練。根據CBI理論,教師對語言材料進行解讀,創設語言交際情境,使學生運用語言內容完成交際任務,實現語言內化。所以CBI視角下主題式聽說教學提出教師在聽說教學中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主題語境,幫助學生在主題語境中使用英語,從而實現聽與說的融合,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 CBI;主題式;聽說教學
【作者簡介】嚴琦,寧波市海曙區雅戈爾中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2018)。由此可得出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通過主題語境對內容進行理解,關注內容背后的思維,以提升交際的能力。例如目前實施的中考英語人機對話測試督促學生在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由主題語境引導進行對話和表達。
二、聽說教學現狀
從課堂實踐來看,當前英語聽說教學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1.學生在進行是反復的機械的訓練,而不是基于內容理解的訓練。2.聽說技能訓練過程中,聽與說是割裂分離的。3.聽說交際輸出是脫離現實內容的。所以語言環境缺失造成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缺失,難以基于主題進行有效的對話和遷移創新。
三、CBI的內涵及應用表現
“基于內容的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簡稱CBI) 是一種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圍繞學生將獲得的內容或信息來組織教學,而不是圍繞語言或其他類型的教學大綱(魏哲峰,2003)。主題式(Theme-based model)教學是美國語言學家Brinton基于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學理論提出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的終點從教學語言本身轉變到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郭思含2020)。筆者認為基于內容的主題式聽說教學是從聽說教學出發,讓聽說課的內容與學生學習背景相結合,依托主題內容,對語言進行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并達到遷移創新,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我們可以參考Stroler&Grabe(1997)對主題模式教學,提出6-T方法:Themes(主題)主要思想;Texts(課文)內容(content-sources),可以是視頻材料和閱讀材料等;Topics (話題)從不同側面展現主題;Threads(線索)將主題用相對抽象的概念有機連貫起來;Tasks(任務)就是在語言教室中進行的教學活動;Transitions(過渡)是一個主題話題間自然轉換(程曉堂,2018)。所以基于內容的主題式聽說教學就是提倡讓學生使用真實的語言,進行交際或者學習。聽說課在主題語境下的實踐才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進讀寫能力和語言靈活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并使用一門語言,提高英語語言思維能力。
四、CBI視角下初中英語主題式聽說教學策略及教學應用
1. 教材解讀。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下Unit3“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第一課時為例,探究CBI視角下初中英語主題式聽說教學應用研究。這個單元是以“Chores and permission”為話題,以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來要求和承諾為目標。而本課時的語篇內容圍繞著“make polite requests for chores” 和 “ask for permission”展開,要求學生會說各項家務內容,并且會禮貌地請求幫助和請求允許做某事。
2. 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為城鄉結合處八年級學生,共49個學生,該班級英語基礎整體偏弱,班級英語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特別聽說課內容信息提取非常弱,只有一小半同學快速提取信息,并給出相對完整的觀點表達,還有一小半同學需要經過反復重復操練才能夠做到,也有一小部分同學完全不能融入課堂。
3. 教學策略與教學應用。
(1)基于課程內容,明確教學主題,激活固有知識。基于教材內容分析,本課主題圍繞人們關于家務活動等生活中必要的禮貌請求。首先教師讓學生以禮貌和家務為話題點,讓他們基于自己的背景知識寫出能夠想得到的,可以用英語表達的主題相關內容。因為本文作者所在學校是城鄉結合的學校,課前的調研是必不可少的。主題相關的課前準備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激活已有知識,加強課堂的參與度。
教師合理利用學生心理特點,搜集相關的主題內容材料,如準備好美劇《初來乍到》中亞裔家庭“家務分配”和“不同說話方式不同結果”這兩個片段。教師準備相關主題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相關主題內容的同時,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聽(信息輸入)和說(信息輸出),語言的使用價值推動學生對語言進行敘述和模仿。所以教師日常應該多關注學生的興趣,結合課本聽說教學內容,融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內容聽說語篇。
(2)整合教學內容,創設主題語境,培養思維品質。依托于內容和固有知識的激活,教師在課中需要做的是以主題為導向,創設真實語境,引導學生對主題語境和內容的深度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認識主題,通過思維的發現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學片段1]
教師通過播放做家務時的音頻,用猜的方式引導出他們的固有知識,帶領他們自然進入,為主題式聽說教學進行鋪墊。然后通過讓學生上來掃地引導學生學習禮貌用語及區別:Sweep the floor! \Could you please Sweep the floor? 讓學生順利走進主題語境,且貼近生活,激發他們使用語言的興趣。
教師基于準備內容,課堂導入環節基于內容,致力于創設適合學情的主題,使學生有主題情境的概念,實現對主題的認同,促使學生在下一步語言環境中有主動模仿意識。
[教學片段2]
課中播放美劇《初來乍到》中“家務分配”和“不同說話方式不同結果”兩個視頻,主動引導學生將兩個視頻中的主題內容跟課文聽力內容相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提問和探討。比如第一個視頻中主人公Sam與課文主人公Peter相背的行為,老師在后續的課中就要將兩人行為進行對比和輸出。第二個視頻作為第二個聽力語篇的導入,探討不禮貌,不聽建議的后果,實現情感教育的升華,實現文本內容的現實意義。
經過主題語境的引導和設置,學生已經能夠沉浸于這個主題當中,并會仔細地去采集信息,會根據老師預設問題進行溝通,使用話題:Chores and Permission進行討論,且用目標語言“Could...”進行表達。
而在聽力輸入和口語輸出的過程中,我們不以課堂聽力語篇內容為唯一的主題輸入語境,根據學生學情,以視頻,音頻等各種課前準備材料為輔助,使語言文本得到擴展,以求實效性和應用性。
[教學片段3]
通過基于內容的主題式課堂,學生已經進行了有效輸入。最后的輸出環節中,設置一個四人小組合作,讓他們基于對課文主題語篇內容的理解,將語言實際運用到生活中,根據生活基于聽說語篇內容組成對話小品集錦。
學生根據所掌握的語言進行表達輸出,可判斷出他們對課文聽說內容的掌握程度,為老師引入深層次活動進行遷移創新做準備,而遷移創新是基于學生固有知識和課堂新知識的融合。
(3)拓展教學內容,進行遷移創新,提升語言能力。王初明提出: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使“內容要創造,語言要模仿,創造于模仿要緊密結合”(王初明,2014)。通過學生沉浸于主題式的輸入,用英語思維對主題內容進行理解輸出。學生繼續深入發掘相關主題的知識,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主題式思維導圖進行梳理,并對課文中的語篇內容進行升華,實現對話式演繹到模仿老師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視頻素材進行內化演繹。
當然不同的課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也可以通過音頻,視頻,表演,演講等方式進行展示。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課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使用英語趣配音等增加其參與性。
4.教學啟示。真實的語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內容的真實性,從聽到說的銜接,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語言的運用。教師主要通過聽說教學內容話題的整合,突出主題語境下的語言應用,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具有可操作性。聽與說在主題語境下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語言思維能力。且在這過程中一定要將主題式教學與聽說課程文本比例掌控好,既要有主題內容學習,但更多需要依托于教材展開。
五、結語
CBI視角下初中英語主題式聽說教學是依托于教學內容,為課程的開展設置主題語境,幫助學生浸入式的一種教學方式,主張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語言教學,使英語學習變得有意義。這類課程對老師有著極高的要求,老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課文語篇的內容,根據教材尋找適合的課外內容進行融合,進行主題語境的創設達到自然輸入與輸出。這種教學體現了教學的交互性,自主性,整體性,拓展性,能幫助學生將自己未來的學習生活跟語言順利進行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10):1-7.
[3]魏哲峰.CBI教學模式與《新視野大學英語》[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24-126.
[4]魯子問.基于語篇知識的聽說教學設計[J].英語學習(教師版), 2017(10):5-7.
[5]郭思含.CBI主題模式在民族院校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運用[J].海外英語,2020(5):12-14,27.
[6]常麗娟,劉佳.CBI教學理念下教師角色轉變與專業發展[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8(5):77-80.
[7]王初明.內容要創造,語言要模仿[J].外語界,2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