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道
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類教學信息資源愈發豐富的形勢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逐漸成為衡量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而微課作為當下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主體形式之一,其教學運用尤為關鍵。以此為背景,探究微課教學資源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初中化學;微課教學;運用探究
初中化學作為學生在整體化學學習生涯中構建化學知識體系框架,形成基本化學觀念與科學研究思想的重要課程,其在新課程推進落實影響下,更側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轉化課程知識,其對高效且靈活的教學工具的需求不斷提升。因此,微課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具備一定研究價值。
一、靈活構建課程教學情境
初中學段的學生,其化學學習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引導轉化知識內容,并構建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儲備或化學認知的聯系,進而實現學習遷移。教師可借助微課的直觀性與全面性,利用其優化課堂教學情境內容,令學生在情境影響下高效轉化知識內容[1]。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微課,從宏觀與微觀兩角度展示與課時知識相關的生活現象,如從宏觀角度展示公園中聞到花香、白糖放入熱水中迅速消失、濕衣服在晴天與陰天的晾干速度差異等,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入手,觀察其中物質形態變化。此時教師可展示微課中設置的問題情境:“能否從化學角度闡釋剛才展示情境中的現象?”引導學生生成具體的化學認知障礙,促使其調動化學思維分析情境中的物質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然后教師可引入分子與原子知識概念介紹的微課視頻,并借助微課中的動畫演示,從微觀角度演變之前的生活情境內容,側重展示其物質分子變化過程,令其在情境觀察與問題探究基礎上,學習分子的概念與性質。相較于以往的教學形式,情境鋪設與知識講解結合的微課教學形式,能夠提升知識導入與探究學習環節的銜接性,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與思考,完成具體生活現象與抽象化學知識概念的認知轉化,并有效鍛煉其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
二、提升自主學習探究比重
基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需求,教師應改變以往單向傳導的教學模式,借助微課教學的精簡性與靈活性,完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使其主動思考探究課時知識內容。例如,在“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用微課視頻替代原先的導學案,令學生在課前先行掌握甲烷燃燒的生成物、甲烷燃燒反應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等基礎課時知識內容,進而令其結合自身對甲烷生成物實驗推斷過程、有機物燃燒反應方程式書寫方法、質量守恒定律在不同有機物燃燒中的應用方式等內容的思考,嘗試自主設計課時“教案”,并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選出本組最佳教案并以小組匯報的形式闡述講解課時知識內容,由教師與其他小組進行評價。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基于微課支持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不僅模式為學生提供直觀詳盡的知識講解內容,確保其始終在科學合理的教學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還借助課時合作探究、闡述講解、師生互動與學生互評等環節,促使學生及時整理歸納微課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探究內容,強化該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2]。
三、全面優化實驗教學功能
實驗教學作為教師將相對抽象的化學知識概念具象化的教學手段,其在當下化學教學中被賦予更多教學功能,教師可借助微課教學強化其各項教學功能,突破其在傳統教學中的局限。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該課時實驗涉及的實驗設備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講解微課視頻,以及CO2使澄清石灰水先渾濁后澄清的實驗現象演示微課視頻,令學生在消化吸收二者演示內容后,以小組為單位對“CO2使澄清石灰水先渾濁后澄清”的原因進行猜想,進而結合之前微課中各實驗設備操作規范,自主設計CO2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探究實驗方案,進而動手操作進行實驗驗證,教師可要求學生及時記錄實驗探究過程,在完成實驗后思考自身對CO2性質的猜想內容,形成完整的實驗報告,輪流向教師闡釋小組實驗探究成果。一方面基于微課支持的實驗探究活動,可壓縮以往實驗教學中基礎設備使用講解與強調的時間,提升實驗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基于微課支持的“自主猜想—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驗證”的實驗探究過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CO2實驗室制取的反應原理以及向上排空氣法等方法,強化實驗教學效果[3]。
綜上所述,基于初中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對初中化學教學的影響,為構建現代化與多元化化學課堂,教師應重視微課教學作用,并結合課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綜合優化微課教學機制與內容,形成新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化學學習發展環境,全面提升其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基于微課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7):277.
[2]郗陟.基于微課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251.
[3]李永霞.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才智,2020(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