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菊先
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對小學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縱觀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歷程,小學教學處于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而在這個階段學生如果打好基礎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而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成為相關教育人員一直研究的重點問題。將目光集中于小學數學教學,分析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如何有效地開展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知識接收的效率和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分析了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對小學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和幫助,找到了相對應的創立原則和具體的創立策略,希望通過探討和分析可以讓相關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讓學生樹立基本的數學學習素養,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情境;教學原則;教學效率
數學學習一直以來都是學生極為頭疼的一個學習科目,數學學習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較多,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較弱,而在長期的測試和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很容易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產生挫敗心理,進而對數學學習更加厭惡,喪失了學習興趣。一旦學生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再想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就難上加難,而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開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有效地解答問題,學生才可以逐漸地提高數學學習的熱情,進而提升數學自信,形成數學素養。為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讓小學數學課堂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相關教學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經過長期的探討和分析,人們逐漸發現了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應當如何創設,在創設之前應當秉承著哪些原則,也是相關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有效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以教材為基礎
教學的開展始終要圍繞著教材來展開,教材是經過相關教研人員長期的摸索和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學體系,相關教研人員在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學齡特點、接受能力以及心理之后得出的教材內容,同時教材的編撰和確立也經過了重重的篩選和更正,因此教材具備較高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教材與教材之間又是環環相扣的,前期的教材會為后期的教材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充分考慮教材的內容,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延伸和拓展,創設出相對應的問題情境,相關教師需要充分研讀教材分析教材內容,然后根據教材來創設相對應的情境,保證教材與情境具有較高的契合度,這樣的情境創設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教材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認知以及應用能力。
(二)充分考慮學生特點
問題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其設置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點、接受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而教師也需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因此在創設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無論是學生的心理特點還是年齡特點,都需要考慮在內。教師需要認識到小學生因為身體年齡的原因導致這部分學生本身的知識素養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都較弱,而在這個階段如果展開問題情境的創設,就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本身的經驗和認知,確保學生可以充分地理解和認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
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情境的設定不應當過大過空,過大過空的情境創設很容易會導致學生無法完全捕獲教師所描繪的情境,進而達不到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需要在情境設定和創建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點,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相對較小,這就導致這部分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熱衷程度相對較高,同時對趣味性的問題也具有較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通過對學生心理的分析選擇學生興趣相對較高的情境進行創設,這樣學生更愿意投入情境,也會更加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加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不斷學習和思考的不竭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更愿意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和研究,而符合與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所改觀,對數學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當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之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抵觸心理也會逐漸降低。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設置懸念
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相對較高的,對于未知問題也會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小學生的特點也十分鮮明,小學生極其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或者在長期接觸一種模式一種事物的情況下,小學生很容易會對其產生厭倦,進而在心里對其打上枯燥乏味的標簽。數學學習也同樣如此,長期以來相關教師一直秉承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授課過程中秉承著應試教育的觀點采用題海戰術,導致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一直以來就具有較高的抵觸心理。為了讓學生對數學學習重新燃起興趣,教師就需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在課前導入的時候學會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學生的關注,讓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講述“三角形內角和”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準備好量角器,然后選擇教材上某一個圖形,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其中兩個角的度數,當學生測量結束之后由教師引領學生去猜第三個角的度數是多少,然后教師再猜測第三個角的度數。反復幾輪之后,學生發現教師每次都可以準確地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就會好奇教師是如何做到的,教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數學概念,通過這種方式來設置懸念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在課堂上做出的活動相對較多,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引發學生的猜想和推算,而教師每一次都可以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時學生就會好奇教師是如何做到的,教師進而引入課堂知識,學生恍然大悟,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記憶的也會更加深刻,同時在應用的過程當中也更加得心應手,通過有效設置懸念的方法讓學生腦海中產生問題,并對問題的解答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引入教學,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理解的提高。同時這種方式也可以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學習,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更加新穎,更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