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亮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實踐當中,其中探究式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受到教育同仁的追捧。通過在初中化學課堂中融入探究式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解決問題,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由于我國對探究式教學的應用時間較短,在應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合理的應用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初中化學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初中化學作為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其學科的獨特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探索。而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由于形式過于單一,使學生無法激起學習興趣,因此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索,使學生對化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文將針對探究式教學的特點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合理的應用方案,促進化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特點在于其自身的開放性,通過對問題情境進行開放式的設計,從而挖掘學生自主探索的潛能。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資料的查閱和實踐,通過自發性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的答案。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更為開放,設計的內容更為廣泛。并且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主導者變成后續的輔助者,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探究式學習更加注重學習教育的價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表現較為重視,而對學生的結果并沒有較強的針對性,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探究式學習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提出問題、研究方案、解決問題,最后的結論和評價都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完成的,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更好地享受學習過程,總結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措施
1.營造探究式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氛圍較為緊張,學生對化學學習會產生壓力,而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習氛圍更加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些課堂中,很多學生非常喜歡學習化學知識,但由于化學課堂氛圍較為緊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很難全身心投入化學知識的學習當中。而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局面,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學習化學的緊張感,比如在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鑒別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有效的實施,通過驗證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例如可用燃燒的木條檢驗,可用澄清的石灰石檢驗,可以用植物檢驗等,通過這種嘗試性的做法,幫助學生展開想象、大膽探索,不僅如此,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自身是被重視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此外,通過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和老師的距離更近,便于學生主動找老師探究問題,增強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性,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2.開展實驗教學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的實踐性較強,而在化學教學中,通過融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九年級化學二氧化碳的制取為例,在實驗中通過鹽酸和大理石反應獲取二氧化碳,通過探求這種方法的實驗思路,從而引導學生探索大理石的成分,帶領學生寫出化學方程式,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制作反應,從而加深學生的影響。并對實驗提出相應的問題,邀請學生對問題進行合作探討,通過發揮合作的力量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且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增強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的反復了解、反復探索、反復研究,從而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總結
結合上述分析,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化學教學的質量,還能夠消除傳統教學的弊端,通過將這種教學形式融入初中化學教學當中,更好地促進化學教學模式的發展,通過營造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開展實驗教學使學生結合問題對實驗內容進行深入探索,通過自身的操作和實踐獲取正確答案,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邵曉君.探究式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3):86.
[2]王敏,封兆瑞,張騫.問題鏈+探究式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9):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