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梅
摘 要:班主任作為學生學習與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小學班主任教師應將傳統文化落實到教育實踐中,通過開展教育活動、營造氛圍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這些經典的傳統文化深深印刻在學生腦海中,這是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更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學生 傳統文化 教育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92
現代科技的發展,帶動了教育行業發展,教學資源獲取渠道增多,但一些不良信息也隨之影響著小學生,給素質教育造成阻礙。“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壯則國壯”,小學時期的教育往小了說,將影響學生日后的發展,往大了說,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傳統文化下,一代代誠信友愛、堅韌不拔的人民得以孕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力量,所以小學班主任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幫助學生塑造優良品德。
一、小學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成長關鍵階段,思維意識發展關鍵時期,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代入到教學中,能夠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元素五彩繽紛,呈現在小學生面前,很容易使其迷失方向。所以必須加強傳統文化基礎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國外一些學者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嘆為觀止,中國經濟建設趨于穩定發展,愈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希望能夠讓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推動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二、小學班主任針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措施
班級是一個集體,班主任是集體的領導者,肩負著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任。小學教育教學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傳統文化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發展的主體,肩負著各自的社會義務與責任,社會、個人、國家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有國家才有家庭,才有我們現在優秀的生活環境。古代學者們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體現了作者原意為了國家現身的精神,在現在的和平年代下,兒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當前小學教育缺乏傳統文化加持,民族意識較為薄弱,所以班主任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引領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環節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實
現代素質教育下,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增加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比重。傳統文化中包含文明誠信、孝敬父母、愛國忠誠、尊敬師長、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優秀美德,班主任應一一將這些內容傳遞內學生,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傳統文化——文明誠信”為主題的班會,之后通過制作PPT形式,以小故事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傳統文,故事內容是:曾子妻子要去集市,兒子也想同去,哭鬧不止,于是曾子妻子說,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待妻子回來,看到曾子正要殺豬,想要阻攔,認為是與兒子之間的玩笑話,但曾子堅持殺豬,并且說為人父母必須講究誠信,說到做到,這樣才能夠為孩子做出榜樣。這樣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積極主動學習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好似一個巨大的寶庫,我們不斷從中獲取寶藏一樣的知識,充實自身。對于小學教育而言也是如此,班主任教師必須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促使學生不斷進步,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林經《傳統文化在小學班級德育管理中的運用路徑》,《新課程改革(教研版)》2020年第4期。
[2] 劉延雙《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讀書文摘》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