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燦興 蔡威


摘要:視唱練耳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方向的基礎性課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本土音樂的獨特價值并未在視唱練耳的課堂上得到全然的體現。筆者認為將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引入進來,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多元化的知識與技能,更能使他們深入地了解我國的音樂文化,樹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在進入社會后發揮自己作為文化傳承人的積極作用。本文以對視唱練耳課程的傳統授課模式的反思為切入點,將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最終目標,詳細闡釋文化自信下云南本土音樂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中的運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 云南本土音樂?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視唱練耳
中圖分類號:J60-0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4-0125-03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多次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當今時代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力量。與物質力量相比,文化是國家、民族、社會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內容,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家園。習近平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一論斷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筆者作為一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方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部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較低,同時對本土音樂文化十分陌生,不愿意主動了解優秀的傳統音樂。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方向是直接面向社會學齡前兒童的基礎教育的,如果在學校里沒有培養起這些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那么等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也很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無疑是不利于我國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
學者張宏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研究》一文中,專門解析了當代人文化自信不足的三大原因:“傳統文化認知較為薄弱;傳統文化意義認識不夠;傳統文化創新轉化不足”。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把“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一教學目標真正地落到實處呢?
音樂本土化是指我們要注重本國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性,強調音樂風貌的差異與多樣,認可每種文化本身具有的獨特性。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在注重“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將云南本土音樂運用到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工作中是極為可行的。
視唱練耳是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領域音樂方向的基礎性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看譜識譜、演唱、聽辨等基本知識技能,以便于更有效地服務于其他音樂類的技能課程,也更好的提升學生今后的教學能力。
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目標,探討了將云南本土音樂融入視唱練耳課程的必要性。接下來筆者將反思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忽視,之后提供教學實例,力圖從理論基礎到教學實踐,比較全面地論述本土音樂文化融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可行性。
一、傳統視唱練耳教學模式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忽視
長期以來,我國的視唱教材體系以前蘇聯及法國視唱體系為兩大核心,視唱的主要內容大都是西方16到18世紀的古典音樂作品的節選。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了《單聲部視唱教程》,開創性地按照五聲音階的調式順序,將我國各地區的民歌分章節地編排開來,這套教材改版數次,至今依然是眾多院校音樂專業師生的常用書籍。
近年來,有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們過于偏重視唱練耳對學生的聽覺、識譜能力等基礎技能的訓練,忽視了這門課程對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積極作用。大多數學生能熟練地唱出課本中的西方作品,有些還能自配即興鋼琴伴奏,然而他們對本土民族音樂的認識十分單一,要么覺得旋律過于“土氣”,要么認為這些歌曲只有單旋律,對五聲化的伴奏織體毫無概念。
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片面看法全歸咎于他們自身,是十分不負責任的。中國作品有其獨特的風格,尤其是來自于田間地頭的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就有極強的口頭性和即興性,它們記錄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日常生活以及族群歷史。一部分教師對此并不熟悉,也不愿意深入學習一首民歌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他們依照老辦法舊思路,引領學生拆分樂句,打打拍子,唱完了事。更有甚者,因為對五聲性和聲不了解,干脆放棄為這些曲目編配鋼琴伴奏,在鋼琴上隨意地彈完單旋律,學生跟著模唱,接著便迷迷糊糊地便結束了一首中國作品的學習。
我們要想樹立學生的民族意識,建立他們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加強教師自身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識,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改變原來適用于西方作品的固有教學模式,根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特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完善教學法。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樹立起了文化自信,他們自然而然會將中國音樂作品的內涵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同時,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時刻謹記高職院校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性人才。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前教育的定位,更加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技能性、示范性。
二、云南本土音樂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實際應用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共有25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云南擁有數量眾多的民族音樂素材。山歌、小調、采茶戲、花燈戲、滇劇等豐富的本土音樂資源,可以大大地豐富視唱練耳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民族文化的視域里重新認識這門課程,并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
筆者選取云南本土的兩首單聲部民歌《放馬山歌》和《小河淌水》作為教學實例,對云南本土音樂融入視唱練耳課堂作教學實踐的說明。
(一)滇西山歌《放馬山歌》
此曲廣泛流傳于云南省西部,是當地牧民放牧時演唱的山歌。歌曲風格活躍而歡快,一位小牧童一邊放馬一邊悠然自得地放聲歌唱,歌詞中運用了大量的襯詞和潤腔,如“呦哦”“嗚嚕嚕的”等詞語,生動展現了云南山區人民放牧時的日常景象。
此曲為B宮五聲調式,全曲由“羽—宮—商—角”四音列構成,是一首典型的云南窄聲韻民歌。曲目結構簡單而明快,由上下兩個樂句呼應而成,上樂句七個小節,下樂句由上樂句的樂思發展而來,是引申型樂段。
《放馬山歌》的旋律線條起伏以級進為主,只是在樂節之間偶有跳進,這非常符合云南山區典型民歌特征。
演唱此曲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上樂句節奏型的準確演唱。為了體現牧民在崎嶇的山道林間放牧時靈動而細碎的行步律動,此曲有大量的附點、十六分音型,唱時要控制速度,把握好氣息調整的時機,不可過于急躁。
同時,在樂節之間出現的純五度音程跳進是此曲演唱的難點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音高位置,提升音準把控的精確度。
為了避免學生將歌曲演唱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課程導入環節可引導學生想象云南山區間的放牧情景,向學生描述此地獨特的地形地貌,讓學生將這首云南地區的放牧山歌和內蒙古地區的《牧歌》作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同為放牧,為何兩地的音樂風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學生就會深入地體會到地理條件對我國各地民歌風格的深刻影響。
(二)彌渡山歌《小河淌水》
演唱此曲之前,教師應向學生作背景知識的拓展。雖然此曲按照漢族民歌分類屬于“山歌”這一類別,然而在云南彌渡地區,當地人將山歌稱為“調子”。
歌曲為B羽五聲調式,同樣由“羽—宮—商—角”四音列構成。但《小河淌水》與《放馬山歌》不同,旋律起伏舒展寬闊,跳進多于級進,屬于寬聲韻民歌。
全曲有五個樂句,依然是引申型樂段。從曲目的寫作手法就可看出,雖然來自民間的普通百姓并沒有學習過西方專業的作曲技法,但他們將一個簡單的樂思擴展成了一首意味雋永的優美歌曲。
此曲在二、三度級進中穿插著大量的四、五跳進,尤其是純四度音程的演唱是此曲的難點所在。而短小細碎的節奏型以及曲目行進中突然改變的節拍、長音的氣息支撐,都是此曲的考察重點。
《小河淌水》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云南民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憑借記憶中的感性經驗去唱,演唱時并沒有做到音準和節奏的精準把握,更不會思考歌曲中含蓄而綿長的情感。
這一點使筆者意識到,即使學生學習的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但他們會下意識地忽略歌曲中的教學難點,按照自己的理解隨意地視唱,這就背離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因此,越是廣為人知的民歌,教師越要嚴謹地設計教學環節,引領學生正確認識歌曲的風格與內涵。
三、結語
21世紀以來,我國音樂人已經認識到了民族音樂、本土音樂傳承的重要性,因此越來越多的高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已經在開設的“音樂教學法”課程中加入本土文化的元素,教授學生將西方教學法與傳統民族元素相結合。
但是很多學生經過中小學的制式教育已經不會演唱或者傳唱本民族的歌曲、童謠了,不能很好的演唱便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于是在音樂基礎課程——視唱練耳課中加入云南本土音樂元素是治標治本的辦法。
筆者就職的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具有極強的指向性,大部分畢業學生將會從事基礎的幼兒教育工作。因此,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運用所學的云南本土音樂知識融會貫通在今后的教學中,并將云南本土音樂元素帶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場所進行傳承與發展。正因如此,以高校音樂教育為載體,充分發展云南本土音樂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云南本土音樂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是值得發掘和傳承的文化符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地方高職教育要植根于地方文化,并參與到文化建設中去。高職教育更應該為當地培養、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地服務于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
[2]張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9年.
[3]趙易山,王新華.多元語境下的藝術高校視唱練耳學科改革新探——2008國際視唱練耳教學論壇暨中意視唱練耳教學藝術周紀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4):29.
[4]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單聲部視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5]李中會.音樂鑒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商澤瀧.多元文化中的民族音樂元素融入視唱練耳教學的應用與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 2019年.
[7]王寧寧.學前教育專業市場內容選材研究——以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李麗梅.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以朝鮮族音樂和維吾爾族音樂為例[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9]戴偉.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探索[J].音樂創作,2018(12):145-147.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科學研究項目研究成果之一,項目名稱: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理論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CEFA2020055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