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

摘要: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在高中生身上也必不可免地反映出當代人略感焦慮的時代特點,但由于長期以來生命教育的缺位,學生對生死觀念缺乏正確的引導,進而導致行動失措,頻釀悲劇。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必要組成,要落實生命教育必須充分利用好校內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通過對部編版教材《辛亥革命》一課的解讀,從善用史料、善構情境、善思多維三大視野去解構歷史教材,鼓勵學生汲取歷史人物的力量,積極向上,奮力前行。
關鍵詞:部編教材;歷史教學;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如何面對人的生命,如何理解人的生死問題,進而激發受教育者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倡導和諧共生,最終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社會的和諧程度的一種教育意識。葉瀾教授曾如此描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p>
在疫情期間,學生在各類矛盾中選擇輕視生命的事件時有耳聞,他們缺乏自身的使命感,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目標意識;他們缺少自身的擔當意識,在一些挫折中茫然失措,以各種方式對自我進行逃避,甚至是自我否定;他們缺乏多元的包容意識,對集體生活中的不同意見缺少客觀的評價......這些現象的背后,正是我們高中生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教育的外在表現。
隨著全球疫情進入到后疫情時代,如何借助新教材的全面落地,解讀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發現生命中的真、善、美,凝聚生命的力量,激發每個個體的生命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守教育的初心,滲透生命教育已成為了當務之急,筆者試圖以部編版的《辛亥革命》為課例對高中課堂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對生命教育的教學進行小結。
一、課堂中“人”的丟失
部編版的新教材遵循了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和發展脈絡,以通史格例大卷軸式地敘述著“人與人的對話”,期待課堂上“人與教材的對話”,預示著學生能夠實踐“現在與過去的對話”。這種歷史的描述方式相較先前的專題式教材已有較為明顯的進步,符合了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更順應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規律,但在本教材的實際使用中,基于綱要內容過于“骨感”,課時較為緊張,高考壓力偏大,在課堂內外十分容易造成背離教育初心,弱化生命教育,筆者總結起來有三點細節值得每一位教師關注和規避。
1.通史體例下,“人”易為事所湮沒。
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如果只是客觀地描述一個歷史事件,忽略了歷史人物在當時情境下的能動性,這將使得歷史變成了固化了的事件描述,并不能起到“讀史使人明智”的作用。
以《辛亥革命》為例,本課是《中外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的第19課內容,在108至112的短短五頁中描述了清末新政、興中會的創建、同盟會的建立、三民主義、預備立憲、保路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清帝退位、南北和談、《臨時約法》頒布、袁世凱專權復辟等諸多歷史事件,內容繁雜,邏輯較易混亂,相較于先前人民版教材,辛亥革命被分解為了三個角度進行闡釋,具體見下表,而新教材則以政局革新為敘述主線,兼談辛亥革命帶來的社會意義。因此,很多教師在上本課時,通常會基于課時需要和厘清歷史事件的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為由將歷史事件進行梳理,更會有老師以年代尺的形式將諸多事件理在一起,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只聞其事,不見其人”。歷史人物的性格成為了師生預設的思維定式,歷史人物的選擇成為了學生眼里的理所應當,歷史人物的血肉性情成為了一種空蕩蕩的歷史符號,這既不符合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無法讓學生貼近時代和真情去觸摸歷史,感受生命的偉大,更無法滲透生命教育,只是給學生空留了一個歷史符號和歷史事件。
2.綱要教學中,“人”易為識所掩蓋。
宋代學者呂祖謙曾經如斯說到,“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只知一事,何取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厲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币陀^評價歷史事件,一定要將歷史人物和歷史決策放置在當時的情境下,以時人的情感理路與認知水準設身處地地進行評價。而在目前的課堂之中,很容易單純地進行以論代史,簡單化地將歷史結論作為自己的歷史認知,忽略了對整體歷史發展的內在認知過程,由邏輯和情感的認知升華變成了歷史的簡單化記憶,并不能達成“讀史使人明智”的作用。
3.求分氛圍中,“人”易為分所異化。
自新高考改革以來,選考歷史的考生數量大為增加,不管學生抱著何種目的來選考歷史,身為歷史教師的我們除了喜悅之情以外,更要將“人”的歷史核心精神傳達給學生,不能通過一些粗暴的手段提分。例如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將默寫視為一種高效提分的手段,不可否認,記憶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但如果高頻率、簡單化地進行歷史默寫,不僅僅無法達成歷史提分的目的,反而會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減,使得一門原本注重思考的學科變成家長和學生口中那科“只需要背誦和默寫”的簡單學科,歷史課堂將再無生命可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币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把立德樹人放在課堂教學目標的首位,合理和客觀地研討教學方法,避免一些極端、粗暴的教學手段,找回課堂中的人,找回考分中的人,找回歷史中的人。
二、尋回課堂中的“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每一個人都承受著來自各方各面的壓力,如何調節好人的心態,磨合人與社會的接洽,增強生命的關懷與教育成為了當代社會的重要話題。歷史學科憑借著豐富的歷史史實,秉承提升人的生命觀,提升人的使命觀,提升人的生活質量,提升人的人生價值,成為了生命教育首要的“顯性”課程。筆者認為,《中外史綱要》以大視角闡釋歷史的演進,歷史內容豐富,如能發掘好歷史史實,善用史料史論,構建情境體驗抉擇,從提升生命價值,培育使命教育,增強抗挫能力,構建生命課堂四大視角去設計和解讀《辛亥革命》,必能使歷史課堂綻放出生命教育之花。
1.善用史料,巧妙提升生命價值
2020年新版課標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這一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在歷史課堂里踐行生命教育,利用好教材中現有的史料,進一步對學生的生死觀進行塑造,讓學生明白“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善于發掘新教材的史料,既要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革命者的真情實感,正如以林覺民的《與妻書》恰能說明辛亥革命中的革命者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有這普通人的情感,他們愛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孩子也充滿舐犢之情,但世人之愁苦,出于愛家之情,終于愛國之懷,愛妻但更愛世人,正如孫中山所說“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以此來達成“同情之理解”,以此滲透生命教育,提高生命價值!
2.善構情境,巧妙增強生命韌性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路順遂,要落實生命教育必然要滲透挫折教育,而從歷史人物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則是落實挫折教育的有效選擇。如部編版《辛亥革命》中孫中山為爭取民主共和的光輝事跡就是一個很好的挫折教育案例。
學習歷史就是在教師勾勒的真實情境中,以時人之思維去感悟歷史任務的繁重,以時人之真情感去體會歷史人物的不易,用一種歷史的眼光評判史實,進而達成“理解之同情”,最終使孫中山面對挫折時所散發出的那種向上、奮進、不屈的精神為世人所銘記、傳承和發揚,以期增強生命的韌性!
3.善思多維,巧妙擴容生命多元
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多元的,歷史史實的解讀視角也應該是多元的,也只有多元才能凸顯出生命的可貴和精彩,在滲透生命教育時,要引領學生能夠認同生命的多元性,允許歷史人物的不完美,認可歷史運動中的遺憾,更要使學生能夠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去和不同的觀點求同存異,從而探討歷史的客觀,觸摸歷史的溫度。
在設計《辛亥革命》一課時,筆者發現,部編版教材一改先前人民版對辛亥革命歷史功過避而不談的態度,以一種較為全面的歷史觀來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這是一種較為顯性的進步。結合生命教育中的多元化思維,筆者認為應該將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與不足設計成研討題,鼓勵學生利用課外,甚至課內時間進行充分且必要的討論。
歷史人物身上必不可免的存在一些缺憾,歷史運動也不可能將歷史任務一蹴而就,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史論結合原則,允許自由探討,容納多元的觀點,鼓勵學生多汲取歷史的正能量,奮力向前。
三、延伸課堂中的“人”
2017年版普高歷史課標指出,歷史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因此,在滲透生命教育時不僅僅要善于解構教材,在尊重生命、尊重學生的基調上,在授課設計上創造輕松的授課的氛圍,鼓勵進行必要的充分討論,接納不同的史學觀點。
在目前的教學機制下,很多老師都會適當地采用討論法以顯示對學生思維的散發,但從實際情況看,很多教師只是象征性地進行五分鐘討論,很多討論的內容均是蜻蜓點水、戛然而止,學生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行動”,并未“心動”。也有部分老師為使得討論結果符合自身教學預設的預期,對教學史料進行精挑細選,使每一則材料只能得出一個固化的結論,這其實也是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固化牽引,是一種隱性的滿堂灌。例如在《辛亥革命》中對辛亥革命的功績討論中,教師慣用一則史料對應一個角度,以一則史料來例證辛亥革命的功績,從教學的面上看,似乎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其結果必然是學生成為了教師的提線木偶,借學生之口達成了教師預設的答案,長此以往,教學變成了枯燥的自導自演,學生的生命課堂也就無從談起了。
教育先賢葉圣陶倡言“教師自始即不要多講,而效力于導,使學生逐漸自求得之”,換言之,在一個生命課堂里,應該是師生共同探討歷史課題,教師是一個課堂主持者,是諸多史料的提供者,是學習方法的建議者,是三觀滲透的引導者;而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史料的研讀者,是學習方法的執行者。師生之間的相對平等能夠構筑起一個自由、活潑的課堂,更能激發智慧的碰撞,滲透生命教育的多元與包容。
時代的發展急需生命教育的落地,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決定了歷史學科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如何借助新教材的落地,對史料進行精挑細選,革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提升生命的價值,引導學生認可生命的使命,引導學生直面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接納生命中的遺憾,包容多元的世界,如此必能讓學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2]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的若干思考》,《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
[3]呂祖謙,《呂祖謙全集·卷十九·史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李熙,《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2年1月。
[5]王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6年6月。
[6]劉曉雪,《討論教學法下的生命教育研究——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J],《新課程(下)》,2017年5月,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