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科學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學科,承載著傳播科學,啟發思維的職責。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關注,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堂精彩的科學課,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小學科學的神秘和魅力,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熱情和主動性,收獲優質的科學學習效果是時代賦予我們一線教師艱巨而神圣的使命,為此,本人理論聯系實際,就如何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法為學生打造精彩的小學科學課堂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給出了相關的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教師更好的展開教學實踐活動給予有效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多樣化教學法;教學新精彩;案例分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為此,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就應該秉承這一理念,改變單調、單一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從多方面著手,探究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推進精彩小學科學課堂的呈現。
一、聯系生活中激發科學學習興趣
科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讓小學生從小就樹立這一正確的科學學習理念,對于學生的成長,更優質科學學習效果的獲得有著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此,我們一線教師在展開實踐活動時,就需要有意識的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和科學知識的銜接點,做到有效導入,自然銜接。
例如,我在教學“斜坡的啟示”這一內容時,就帶領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斜坡,為什么要用斜坡,有什么作用,有的學生想到了為了將很重的東西搬上車,會在車廂和地面之間搭一個斜坡,盤山公路都是斜坡、螺絲釘、開酒器、剪刀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也用到了斜坡的原理,總結之后,學生們得出結論:應用斜坡可以省力。而為了用斜坡會省力呢,我和學生們帶著疑問一起展開研究,學生都能夠積極的聽,認真的想,可以說,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一探究竟的欲望,最終達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自主實驗中深入理解科學知識
實驗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學生學好科學的有效力量。因此,我們在展開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時,就需要加強對實驗探究的重視程度,并能夠立足實際,給學生自主實驗的平臺和機會,在此過程中對其進行專業的指導,給予其鼓勵、支持和幫助,以促進更優質實驗教學效果的獲得,幫助其更好的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七色光”這一內容時,就帶領學生展開了實驗探究活動,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之后,讓學生利用濾光原理,制造紅綠藍三種單色光,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生利用放大鏡將三種單色光兩兩合成,總結出光可以混合,混合之后會產生不同的顏色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繼續展開探究實驗,將三個光進行合成,觀察合成光的顏色,為了讓整個實驗更清晰,我利用電子白板給學生帶來示范實驗的過程,這樣一來,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學生不僅對“七色光”的概念、內容有所掌握,而且對光的合成與分散也有了印象深刻的學習效果,實現了知識的深入理解,內化吸收。
三、問題追問中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問題是連接所學科學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橋梁,立足小學科學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儲備,為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繼續追問下去,不僅能夠啟發學生更好的思考,而且能夠在探究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科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科學探究等多項能力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們一線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追問,并做到邊問邊思考,邊總結,邊優化和提升。
例如,我在教學“導體和絕緣體”這一內容時,就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有位學生舉手回答:“老師,能夠導電的就是導體,而不能導電的就是絕緣體。”我在肯定了這位學生的答案之后,繼續提問:“那老師ppt上呈現的這些物品里,你能說一下哪些可以導電,哪些不可以導電嗎?(ppt上為學生展示橡皮、小刀、紙板、鑰匙、塑料尺、鐵尺、皮毛、玻璃棒、易拉罐……)那為什么開關、插座的外面都是塑料做的?為什么不能用濕手觸摸開關?”通過幾個問題的有效追問,啟發了學生,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更多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總得來說,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它在培養學生基礎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良好的科學態度。而如何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不是聯系生活、自主實驗、問題追問三個簡單策略的落實就能夠實現的,需要的是更多教師的共同探索,不斷實踐和總結提高。當然,本文所做的分析不夠完善,日后還會繼續立足實際,繼續為之貢獻有效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文韜,吳韋春. 信息技術助力小學科學精彩課堂的策略[J]. 生活教育, 2020(07):106-110.
[2] 宋小南. 巧妙提問,構建小學科學精彩課堂[J]. 中華少年, 2019(31).
[3] 張菊芳. 把握教學細節 成就精彩課堂——關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細節[J]. 讀與寫, 2017,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