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克亮
摘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政治核心素養涉及內容較多,這要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做好積極正面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主動履行社會義務和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特點,不斷優化課堂,持續創新,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靈活的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關鍵詞:公共參與素養;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法制意識;社會公德
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快速,思維不斷健全,是立德樹人的關鍵階段。加強對初中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可有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政治認同,通過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與理性精神的培養,培養其優良的行為習慣以及良好的道德品格。然而,仍然有很多問題存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仍需不斷加強。對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創新優化課堂,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與時俱進。
一、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課程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
八年級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被各學科的作業、試卷、補習班等填充的很滿,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中,學生都有一種緊張感。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好奇于外界事物,思維活躍敏感,他們一旦不能被學習內容或教師的教學風格所吸引,課堂就會變成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即便教師在公共參與事務方面有所倡導,也會被學生忽視。
除此之外,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對事物仍然缺乏一定的認知,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不深刻,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敷衍過關即可,并不愿意投入過多的精力,這致使這門學科的學習效率不高,而公共參與也就無從談起。
(二)方法單一,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學生成長路上,教師為重要領路人,教師自身的授課風格、性格特點等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在現階段八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多數教師仍采取單一化的口頭授課方式,他們照讀教材中的內容、案例等,不善于設置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焦點中的問題,甚至連講課的聲調都缺乏抑揚頓挫的激情。這種教學風格和授課方式經常會使學生反感,學生經常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根本就不聽課,進而嚴重影響課堂效果和學習效率。
除此之外,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指哪里,學生打哪里,學生如同木偶一般,在課堂中配合教師的節奏翻書、劃線、寫字等,缺乏自主思考的欲望和興趣,課堂學習流于表面,學生根本不能進行更深入的鉆研和探索,致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也使課堂失去意義。
(三)缺乏拓展,拘泥于固有的教學資源
傳統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課文為中心,教師以口頭理論說教為主要教學方式,過分依賴教材,卻忽視了對時下外界的關注。在課堂中沒能做到與時俱進,將道德與法治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生依靠死記硬背,接受知識存在較大局限性。
二、 培養八年級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公共參與素養的內涵
公共參與素養指的是公民主動的、有序的參與社會生活中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承擔公民的責任與義務,自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努力踐行社會公共精神的意愿及能力,包括公民擁有積極維護社會公共事務的思想意識,以及具備響應號召,參與至公共事務時間的能力兩方面的內容。
八年級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也不具備完善的人格和完全獨立的思維能力,而是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和學習中培養公共參與素養的意識,在實踐中鍛煉公共參與的能力,進而實現自身認知水平的提高,實踐探索能力的鍛煉。
(二)培養公共參與素養的必要性
為了有效提高八年級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使學生在認識發展的關鍵階段樹立正確的公共參與意識,提升自我思辨能力,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走向更有益于自身、有益于人民和有益于社會的正確道路。首先,應保證學生對公共參與素養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公共參與素養的提升更能夠凸顯出人民民主地位,強化八年級學生對公民參與權和知情權的認識。
為了能夠支持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至社會公共服務和公益活動中來,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各種民主管理的程序,并理解民主監督為人民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發揮的作用。在八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若學生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參與,增強自身的公共參與意識,將會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個體社會價值認識,進而為社會的有序、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公共素養的培養策略
總體來說,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和愛國意識,對當前國家和國際形勢比較關注,他們對祖國在國際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會感到無比自豪;對于外國勢力對我國內政的干預也會無比憤怒。但是,由于其正處于身心發展時期,思維尚不健全,也存在對公共事務缺乏參與知識、意識淡薄或踐行能力不強等問題。而就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現狀來看,部分教師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弊端,進而限制了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筆者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以及自身教學經驗,對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八年級學生道德與法治公共素養提出了幾個策略。
(一)樹立榜樣,教師言傳身教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直接接觸的人,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引導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具有示范作用,其所具備的認知水平、人格品質等均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
為培養八年級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教師首先應具備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這樣才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去引導學生,進而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也更具針對性。教師要能夠對社會知識加強了解,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當今社會的熱點事件,進而逐漸強化自身的公民意識。而不是在課堂上進行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變成應試考試的工具,使知識脫離現實生活,只注重考試成績,要求學生按要求背誦知識。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問題和實踐的熱情,不斷滿足學生表達對社會問題、焦點事件看法的需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社會中存在爭議的事件,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的看法,鼓勵持不同態度和看法的同學之間互相辯論,在課堂上充分包容學生,無論學生持贊同態度還是批判態度,都應給出中肯的評價,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