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清 曾萍 吳紅梅



[摘要]? 深化產教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也是當前提質培優的必然要求。通過對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PDCA管理理論,結合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探索與實踐,提出適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思考。
[關鍵詞]? 產教融合;PDCA;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30-023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頒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都進一步明確了產教融合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十九大以來出臺的系列文件和政策為高職教育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當前新形勢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高職院校如何肩負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社會責任,如何在地方經濟和高職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都面臨著各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建立有效的產教融合機制和協同育人平臺,提高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能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產教融合基本情況
(一)國外產教融合發展情況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國職業教育的特色表述,但實際上在新加坡、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有類似的政校企合作、協同開展職業教育的運行模式。
在新加坡[1],其職業教育運行模式采用的是政校企分工協同,各司其職、相互融合。在澳大利亞[2],其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稱為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所有職業教育學院都采用統一的、以崗位群為單位構建的培訓包,培養滿足該行業要求的技能人才。在德國[3],其職業教育主要采用“雙元制”,學生在整個職業教育學習過程中,采用在企業、學校兩個教學場所交替學習的工學結合方式;在英國[4],其職業教育主要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方式實施。
(二)國內產教融合發展情況
廣東省的多所一流高職建設院校,都在產教融合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運作模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5]作為廣東省高職教育的領軍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重點是開展一流專業建設,圍繞深圳四大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設置該校的招生專業,對接上述產業的招生專業占該校招生專業的80%,與新加坡高職教育方式類似,重點培養滿足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技術工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6]打造了一批創新型科教團隊,以產業學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為平臺,將科研項目融入教學內容,為教學提供創新源,賦能育人,將學生培養成創新性技術技能人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7]以資本為紐帶,采用模擬股份制運作方式,與廣東農墾糖業集團在湛江農墾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共建5600畝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園。
國內外的職業教育不論采用何種方式,其職業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培養能滿足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高技能技術型人才。
二、地方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在理論上,目前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區域振興發展的產教融合模式、運行機制和制度制定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薄弱,帶有針對性的案例難以照搬運用,無法解決實際運行中的困惑和問題。在實踐上,相關的模式、運行機制和政策支持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還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和區域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要求。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校企之間的合作仍主要集中在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等較低層次方面的合作,共建實訓室、現代學徒制及企業參與的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等深層次合作較少且不成熟,未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主體作用;二是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和社會服務的意識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研發水平與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兩張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度仍較低;三是政策和制度等頂層設計目前還不是很完善,運行保障機制不足;四是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經費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導致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影響了產業和學校的深度融合。
三、產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應從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等四個方面進行推進,實現以下三個轉變:(1)在實施主體上,從學校、企業推動轉變為政府、學校、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多方聯動,從行業主管部門推動轉變為黨委、政府領導下多個部門協同推進;(2)在內涵上,從單純的教學實訓轉變為人才培養、項目對接、共同研發等全方位的融合發展;(3)在政策上,從單獨的教育培訓政策轉變為教育、人才、產業、經濟組合政策。我校通過產業學院建設、校地對接項目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科技創新等實踐活動,探索建立多維成才視角下的精準育人、建一流專業、服務社會的運行機制、運行模式,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產教融合制度創新,使學校的產教融合實現上述三個轉變。
(一)搭建校企合作四維協同育人平臺
學校按照“分類集聚優質資源”的原則,依托校企合作委員會,打造產業學院、校地對接實踐育人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創業高校聯盟四個平臺。一是搭建產業學院平臺,成立等六個產業學院,集聚專兼結合的師資資源,側重開展訂單、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共建實訓基地,促進“雙精準”對接,實現雙主體育人。二是搭建校地對接實踐育人基地平臺,依托省級校地對接實踐育人基地,集聚政府、企業、學校資源,側重結合教學、教研開展政務服務。三是搭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校企共建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校企雙方共同開展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技術推廣服務,建設校企協同、師生聯合研發團隊,關注行業發展前沿技術和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實現學校、企業、師生在科技研發領域的互動融合。四是搭建創新創業高校聯盟平臺,發起成立“萬訊創新創業高校聯盟”,整合學校、行業、企業優勢資源,為聯盟內學校提供線上創業課程、線下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導師、創業項目孵化基金,共同打造“技術-產品-轉化”的研發、孵化快速通道,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構建校企合作四維協同育人平臺順暢運轉的制度體系
學校從滿足校企雙方不同訴求出發,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過對我校大量校企合作項目實施成效分析,總結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行為規律,構建協同育人合作平臺,制定有效的管理保障制度體系,提高合作的成效性,確保平臺的順暢運轉。
(三)搭建基于PDCA理論的“雙主體”對接系統運行保障機制
基于PDCA理論[8]學校搭建“雙主體”對接系統運行保障機制,P——對企業、學校、學生不同訴求進行分析,確定企業、學校、學生訴求的動態平衡點,作為設立校企合作項目的計劃目標。D——將動態平衡點的企業、學校、學生訴求作為實施項目的內容,分類到不同平臺上實施。如訂單培養類項目納入產業學院實施和管理,科技攻關項目納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施和管理。C——對項目開展定期檢查,了解企業、學生對項目的滿意度,調整項目實施措施,確保項目達成預期目標。A——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優化管理程序,完善評價和獎懲制度,建立和完善企業準入標準,對企業進行優勝劣汰,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就業奠定基礎。
四、結語
作為粵西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為進一步落實“雙精準”育人目標,促進學校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有機銜接,學校在“十二五”中期開始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構建運行機制,開始走上深化產教融合、激發辦學活力、實現從規模發展向內涵提質發展的轉型之路。轉型之路始終堅持六個原則。
(一)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使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規格與技術發展、社會服務與企業需求等方面高度契合,實現校企命運共同體。
(二)堅持深化崗位目標管理和分配制度綜合改革
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構建符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要求的管理、人事、教學工作考核評價制度體系。
(三)堅持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優選合作企業
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優先與能夠合作辦學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高成長發展型企業、高科技技術型企業合作。
(四)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術技能積累與應用
通過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學校和企業的服務能力,共同推進應用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
(五)堅持校企優勢資源互補、積極推進校企“雙贏”
積極引導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學校辦學。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促進校企合作雙贏、協同發展。
(六)堅持政校行企多元育人平臺的建設
通過進一步加大與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的多方合作解決單一企業需求專業人員少,難以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的難題。
參考文獻:
[1]高揚.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人才培養特色與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50-251.
[2]尹春宏.澳大利亞TAFE教育特點及對我國職業院校的啟示[J].技術與教育,2020,34(2):29-33.
[3]謝莉花,趙俊梅.產教融合背景下德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0):72-79.
[4]劉育鋒.英國學位學徒制:內容、原因及借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6):58-64.
[5]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R].2016.
[6]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20年)[R].2020.
[7]李春雨,張祥會.校企共建“三園合一”模式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園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6(4):6-8.
[8]雷滬,李萬錦,金洪勇.產教融合視域下提高高職教學質量探析:基于“PDCA”循環管理法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