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摘 要:“深度學習”是指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議題式”教學能真正引領學生向著知識、思維及思想的廣度與深度延展,促進高階思維生成,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關鍵詞:深度學習;議題式教學;教學情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實施以來,一線思想政治教師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努力探索“議題式”教學,使“議題式”教學成為核心素養時代下課堂教學的新樣態。所謂“議題式”教學,是以議題為引領,情境為載體,活動為路徑,任務為旨向,素養落實為目標的教學形式。但在這兩年的“議題式”教學探索中,越來越有這樣的困惑:“議題式”教學很多時候仍然停留在淺層次學習上,重活動形式,輕思維深度,“議題”的真實價值在哪里?課堂探究活動的預設是否尊重了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基礎?是否到達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發揮其潛能,促進其深度學習呢?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
本人搭載浙江省特級教師駱柏林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平臺,與其他地區的學科帶頭人合作開展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教學課例研修,關注“議題式”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使“議題式”教學能真正引領學生向著知識、思維及思想的廣度與深度延展,促進高階思維生成,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本人以部編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五課第二框“社會歷史的發展”為例,探討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如何實現“四位一體”,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凸顯積極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新課標強調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要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
“社會歷史的發展”這一框從知識層面來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探究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二是探究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屬于唯物史觀的內容。本人在教學設計時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落實與促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聯系起來,通過直觀展現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驕人成就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提出的新的歷史使命,引導學生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通過解讀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改革部署,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堅定信念,堅信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性,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通過開展序列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建設“重要窗口”核心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關鍵是體現中國道路的科學性、正確性,路徑是將科學思想轉化為制度優勢,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將治理效能轉化為實踐成果;目的是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國之治”,以“浙江之答”回應“時代之問”,使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增強政治認同。
二、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激發課堂探究主體活力
“議題式”教學和“深度學習”都強調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和真實問題的解決,尤其是哲學課抽象理論知識較多,對學生已有知識、能力來講,需要搭建一個從生活體驗到哲學理論跨越的梯子。真實的教學情境就具有這項功能。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習者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生成知識、習得能力、解決問題,在知識的理解與思辨中培養高階思維,推進深度學習。
“社會歷史的發展”這一框內容涉及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抽象的哲學概念,必須借助學生的生活體驗對相關概念進行理解。本人在最初版本的教學設計中,導入環節設計的是回顧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巨大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直觀感受變化,之后又以理論邏輯為主線,借助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對教學內容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是基本矛盾、怎么解決基本矛盾”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因為選擇的教學情境是碎片化的,缺乏生活邏輯,學生對相關探究問題的回答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沒有將生活體驗和哲學思想聯系起來,所以這樣的學習是機械的和表層的。
為真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本人改變教學思路,將生活邏輯和理論邏輯相結合,以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對浙江的考察為教學情境,分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展示:第一層次交代考察背景,拉近學生與探究活動的距離,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為后續的活動開展打好基礎;第二層次詳細介紹浙江諸多領域的創新之舉,加深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基本矛盾概念的理解;第三層次呈現全省上下對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重要窗口”歷史使命的表態,突出了改革的重要性,落實教材涉及的改革的具體知識,引導學生全面感悟人類社會歷史是如何向前發展的,培育科學精神。在有情節、有情懷的情境推進中,觸發學生的靈感,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領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促進其深度學習。
三、提供序列議題活動,促進高階思維能力提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將高中思想政治定位為“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在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圍繞議題提供序列化的活動環節來推進教學,使學生在議題的統領下開展探究活動,尋求思考的路徑和探究的策略,并通過展示交流環節表達自己的主張。但在這個過程中能否真正實現深度學習,關鍵看教師設計的探究議題支架是否觸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議題是否具有層次性和啟發性,是否能夠搭建起由淺入深的梯度,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水平,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從而體現思維及推理的過程,實現高階思維的提升。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社會歷史的發展”這框內容以“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為議題,以“浙江建設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為主題情境,設置三個教學環節:“探究考察背后的‘深意,展現困境下的擔當”“探究浙江‘為何能,揭示社會發展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破解浙江‘如何能,譜寫發展新篇章”。抓住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囑咐浙江要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這一重大熱點,找準學生的起點,明確學生的現實狀態,找到最近發展區。既揭示浙江改革發展背后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啟發學生深刻領悟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實現了政治認同。
四、開展多維教學評價,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要注重學生學習、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行為表現,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政治認同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等,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
按照“情境—任務—活動—評價”的議學活動要求,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創設“浙江為何能成為重要窗口”的具體教學情境,分析這些條件屬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中的哪一個領域,并說明理由。浙江能成為“重要窗口”的這些條件之間內部存在哪些關系?把握這些關系對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何啟示?在議學活動中,生生評價和師生評價交叉進行,重點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行為表現,采用“求同”取向與“求異”取向相結合的驗證思路。在基本觀點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采用多種活動方式鼓勵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基于不同經驗,運用不同視角,利用不同素材,表達不同見解,提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具體表現如何,可以采用以下的評價維度進行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講好思想政治課關鍵在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這進一步激發我們思想政治教師進行課堂改革的決心,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