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清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工作在小學教育領域不斷深化,語文課程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程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還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夠重視,在課程中采用“課程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學習興趣不足。在此,深入探究小學語文讀寫能力培養的多元化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為推動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能力;多元化;培養策略
小學是學生養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在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從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忽略了讀寫能力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在課程教學中仍然堅持以學生的卷面成績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很多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知識傳授,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個人讀寫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由此可見,創新語文課程教學形式,推動學生讀寫能力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目標涵蓋不全
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要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對閱讀的基本方式、閱讀要素形成明確的了解,從而形成良好的知識學習與語言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是很有必要的。但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目標時,往往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上,忽略了閱讀技巧與閱讀方法的培養,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程目標涵蓋不全,學生的讀寫能力得不到發展。
(二)教師教學手段單一、陳舊
在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程開展過程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課程中只帶領學生閱讀文章并要求學生邊讀邊將重點的字、詞、句標記出來,通過反復閱讀和默讀的形式對重點內容進行機械記憶,同時教師對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內涵進行闡釋。這種單一、陳舊的教學手段導致“讀”“寫”分離,學生對閱讀的內容興趣不足,也難以從閱讀內容中獲得寫作經驗,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
(三)教師的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不僅要放在教學內容、目標上,教學評價模式的設計也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內容之一。但在當前,有很多教師的閱讀教學評價存在缺陷,只重視學生的考試結果而不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教師都會直接為學生講解閱讀題目的答題套路和答題模板,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固化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自身的閱讀基礎和寫作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得到全面發展。
二、讀寫能力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性
(一)培養讀寫能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
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學生在開展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其閱讀心理和閱讀思維呈階段性發展:首先是從語言到思維、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分到整體的閱讀過程,其次是從思維到語言、從內部到外部、從整體到部分的寫作過程。在這兩種學習心理交替發展的過程中,閱讀過程是基礎,寫作過程是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符合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特點,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質量的重要方式。
(二)培養讀寫能力能完善教學環節
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主要靠學生的個人積累和知識內化。因此,根據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仿寫性”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能充分發揮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范句”“范文”的主要作用,同時通過課程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通過各種片段式寫作活動指導學生進行邊讀邊寫,從而滿足學生的寫作心理。此外,在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下,語文閱讀是一個信息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的信息加工過程。但在當前,很多教師將“讀”“寫”分離,導致閱讀寫作教學活動難以形成閉環。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本質上是指導學生對閱讀技巧進行信息輸出,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使閱讀所得能迅速轉化為寫的成果,實用性較強。
三、小學語文課程讀寫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結合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明確的興趣導向性。教師的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應建立在這一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設計趣味性的課程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語文課程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是閱讀、寫作知識。因此,如果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首先就要推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實際的語文課程中,我們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及時引入一些圖片、視頻和動漫等,從而使課程教學內容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寫作訓練活動,從而提高語文課程教學質量,推動學生讀寫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平臺為學生展示了細雨綿綿的美麗景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在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的基礎上,為學生分享了與“雨”有關的動畫視頻,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觀察的景色,對想象中的雨天和所向往的雨天進行描繪。通過這種直觀的課程教學方式,實現了閱讀、寫作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在這樣的課程教學方式下學生對景物描寫的學習興趣更高,從而使語文課程真正脫離了“理論灌輸”指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欣賞“雨天景色”的過程中獲得了不一樣的認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