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強
摘 要:在中學教學中,學生個體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是客觀情況,老師必須理性看待,科學應對。特別是在初中數學階段,該時期是學生數學基礎夯實和思維習慣培養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期,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進行引導和教育,確保其學習的成果。而針對學生在認知水平、學業基礎、能力素養和性格特點方面存在的個性化和差異性,應當把分層教學的理念與手段合理地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才能是符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也是對學生負責的宗旨所在。
關鍵詞:核心素養;分層教學;做好預習;小組合作;作業分層
高效的數學課堂離不開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必須協同存在。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方式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匹配,按照學生的一些特有屬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初中數學本身具有難度,學生因為性別、年齡和接受教育的基礎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在理解能力、反應能力、接受能力、應用能力上也是不盡相同的,同時數學教材內容也有著明顯的層次劃分,這些主客觀因素決定了在初中實施分層教學是尤為必要的。
一、在學習準備階段分層引導,強基固本
良好的預習準備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提前明晰教學思路,做好準備,及時調整好心態,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預習要和老師的導學工作緊密相連,同時還要按照分層、分區塊的路徑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比如,在設計預習任務的時候,就要對學生近一段時間以來的數學功底進行摸排,分批次、分難度地預留學習任務,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把預習難度和深度適當地提升一些,而薄弱的學生以概念理解掌握和基本的運用為主,做到梯次推進。當然不同的預習成果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因此,老師的課堂講授也要與前期的準備環節銜接到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其本身的層次上進行有效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他們有能力去應對,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也會提升,如果老師再加入趣味性的引導性問題,會進一步活躍前期的預習氛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中關于“一元一次方程應對實際問題”的教學中,學生對該方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因此,綜合應用能力必定處在不同層次,那么老師就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層,并對學生同步開展分層。對于基礎較為扎實、思維敏捷的學生,可以讓其直接從課后的實際題目入手,看是否能夠先人一步,找到解決的方法,列出對應的等量關系,而后再以問題為導向,查缺補漏,記錄下薄弱點,待老師講課過程中集中精力去攻克。而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就可以先設置一些簡單的生活性問題,幫助其構建起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意識,再從基本的順向思維入手,讓他們先掌握基礎的運用方法,待到正式課堂上再進行針對性的鞏固和加強。這樣學生在減輕負擔的同時,預習效果也有較大程度的提升,為正式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二、合理編制小組,開展合作式教學
運用小組教學法是課堂開展分層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老師要在對學生進行細致全面的摸排之后,按照差異化、個性化和互補性原則,合理地編制學習小組,并實施動態的調整,讓學生之間能夠有序流動,增強小組的活力、生命力。小組內部成員的成績通常按照高低層次來搭配,這樣可以起到相互幫助的傳幫帶作用,也能夠讓學生之間的思維進行充分的碰撞,形成新的創新想法,有利于學生主動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后進生的一種鞭策,后進生在優秀同學的影響下能更主動地提升個人的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團隊組織,同時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也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以人教版教材中關于“冪次方”的運算教學為例,因為冪的運算與一次冪的數學運算在法則和規律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所以,有一定的轉換過程,難度較高。這時老師就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并按照教材的內容設置,按照從低到高的難度為每個小組設置任務,率先達成目標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這樣的互動式課堂可以活躍教學氣氛,讓學生都為了一個可以看到的即期目標而努力,同時團隊內部優秀學生為了實現集體的榮譽,也會主動幫扶后進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狀態,推動了分層教學的順利實施。
三、鞏固練習分層設置,順次提升學生水平
學生學習新知識后需要鞏固和訓練,溫故而知新。但是因為前期在預習和上課環節都實施了分層教學,因此在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必然會有一定的差異,所以,老師不能急于求成,迫切改變落后學生的現狀,而要在作業訓練上繼續實施分層,先從基礎入手,不斷提升練習難度,穩扎穩打地提升后進學生的學業能力,這樣既照顧了他們的心理感受,也能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溫度,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進一步釋放。
四、結語
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科學地開展分層教學,以筑牢基礎為主,再循序漸進地鞏固和強化,做到實事求是,因人而異,這也是素質教育理念的最生動詮釋。
參考文獻:
[1]張袁鋒.核心素養理論指導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分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9(17).
[2]孫星.研究分層教學模式 促進核心素養生成[J].數學教學通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