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卿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現代教育理念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而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活潑好動,這也導致他們很難能夠長時間將自身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之中。而將生活化情境運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不但能夠沖擊學生的視覺神經,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的參與性,另外還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助于增加師生時間的交流。鑒于此,本文根據我多年從教實踐經驗深入分析了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開展方法,旨在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有序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才能夠良好的效果,小學生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對于復雜事物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對于自己所不感興趣的內容缺乏基本的耐心,因此如果教師沒能將枯燥的知識進行生活化的處理,那么很可能就會出現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的情況。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許多人都對數學有著深深地誤解,認為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很遠,因此學習數學對于平常人來說缺乏實際應用價值,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數學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過了人類成千上萬年的生活積累和總結得出的規律,也就是說,人類的生活催生了數學,而數學又反過來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在當下,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數學便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學,每一次數學的大變革也都會在科技發展上有所體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實際上有許多數學的應用場景,小到購物消費,大到計算家庭收支都需要數學的參與,只要是生活中有數字的地方,就能夠看到數學的影子,因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密切的,并不是一些人口中的缺乏應用場景。但許多人仍舊對數學留下了這樣印象的原因就在于數學知識在教學當中沒能有意識的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就導致原本聯系緊密的二者之間產生了割裂。在小學階段,相較于語文和英語的教學內容,數學無疑是最為抽象的學科,在語文和英語的教學當中,以基礎知識的記憶為主,只要學生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就能夠收獲不錯的成績。但數學則完全不同,在數學書中,真正需要記憶的公式和原理寥寥無幾,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進行理解和運用,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知識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思考方向。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換句話說就是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處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簡單的數字運算,這些應用場景中便滲透著小學數學的許多內容,單純將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很難理解,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場景能夠讓學生回憶起自己日常生活中相似場景的處理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理解門檻。學生感到數學并不枯燥,自然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也可以打破過去存在的固有印象。因此,應用生活情境是解決傳統教學方法枯燥乏味的重要手段,同樣也是未來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應用策略
(一)課堂導入環節生活化
課堂導入環節的有效開展,對整堂課取得預期效果起著重要支撐作用。課堂伊始,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去感受、探究,較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新知識的學習難度。例如,教學“軸對稱”一課時,可以拿出學生們的美術課剪紙作品,在大家美美地欣賞之時問:“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剪紙作品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們一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拿著學生的幾幅作品:“這就是?!睂W生們也會仿照著找出許多軸對稱圖形的剪紙作品,他們在觀察中發現了對稱軸及軸對稱圖形的對稱之美。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把剪紙作品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把數學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鉆研興趣。
(二)深挖身邊生活化素材輔助教學
學生身邊處處有數學,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為了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可利用身邊的數學素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例如,教學“圖形的認識”一課時,引導學生將視野從教材圖片轉移到身邊的生活中,直接引導學生觀察教室,因為教室中的物體要比書中的豐富得多,學生立即有了談論的話題,“黑板的表面是長方形,評比欄的表面是正方形,展示臺的表面是三角形……在討論交流中,學生通過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等,從直觀到抽象逐漸抓住了平面圖形的特征。假如只是讓學生看書上的圖片,會有舍近求遠且不夠直觀等等遺憾,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造性挖掘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從形象的實物中學習數學知識并體會數學生活化。
(三)利用生活化游戲活化數學課堂
游戲,是學生的最愛,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對各種游戲活動充滿了興趣。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組織生活化的游戲,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實現他們數學能力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例如,教學“認識鐘表”相關知識時,可組織學生開展“老狼老狼幾點了”生活化游戲,每個小組用自帶的具有時針、分針、秒針的時鐘作為道具,并選出一名學生扮演老狼,其他學生以小羊的身份喊出口號:“老狼老狼幾點了”,當老狼說出9:20后,扮演小羊的學生要快速地把手中的鐘表調整到老狼所說的時間,否則就會被淘汰。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都特別集中,對鐘表的認識效果事半功倍,同時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所教授的知識本身并不難,即便學生理解能力不高也可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之后熟練掌握,但實際教學當中卻發現許多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存在消極應付的問題,根源就在于其腦中存在對數學的偏見,先入為主的認為數學難以理解,讓恐懼戰勝了理性,因此,教師通過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破除學生的固有印象,讓其看到數學廣泛的應用場景,從而激起繼續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王慧娜.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18(10):106-110.
[2]高禎禎.淺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生活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03):162-164.
[3]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03):110-112.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臺閣牧達爾架小學 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