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虹
摘 要:在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學習成績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已不是單一的指標,因此,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針對小學語文核心教養的滲透方法,做了粗淺的嘗試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滲透教育
當前,核心素養在教育界被廣泛關注,小學是接受教育的重要啟蒙階段,也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而語文正是小學教育學習的基礎科目。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對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重視尚不夠到位。因此,我們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新教育方法,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進行適切的滲透。
一、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調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核心素養除了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情感的感悟體驗外,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標準,促進道德修養與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語文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讀和寫,更要力促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滲透,進而形成整理、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在具體的生活情境與生活實際中自覺表現內化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
1.浸潤閱讀文本,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觀體現,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環。通常,每篇閱讀材料中都包含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加以思考。小學語文教材能夠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閱讀內容,符合小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基于語文教材,結合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閱讀技巧,還要營造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含義,我給學生分組,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閱讀。每組出一個人扮演老虎,一個人扮演狐貍,其余的人扮演森林中的其他小動物。要求各組依次閱讀,同時要代入角色進行適當表演,營造真實場景。讓學生在設身處地表演以及觀看別人表演中獲得啟示。在表演完成后,引導學生探討:哪個同學表現得好,為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認為A同學表現最好,因為他扮演的狐貍形象最囂張狡猾。而通過討論,學生們也明白了,小動物怕的并不是狐貍,而是老虎,進而聯想到如果沒有老虎,狐貍囂張的下場一定會很慘,因此懂得了做人不能仗勢欺人。
2.開設創建綜合活動,營造語言表達氛圍
小學生語言表達的優劣,除了與其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有關,語言活動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的文化氛圍、班級語文閱讀與交流的氛圍,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系很大。語文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群體的特性與活動特點,創建語文課堂的活動氛圍與課余的綜合活動氛圍。這樣的教學活動最能吸引小學生,所以教學活動是培養小學生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教學氛圍的營建是提升語文表達的有效途徑。開展活動前,語文老師應該精心設計活動內容,使活動內容能夠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需求。這樣學生才能在活動中真正感受到語言表達帶給他們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喜歡上表達,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為了防止學生思維固化,對一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并善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在上完這節課后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辯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思考。首先提出問題:對于狐貍狐假虎威這件事你怎么看?這是一個發散性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各抒己見,表達了很多課上沒有的新鮮觀點。在辯論中更是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概括分析能力大大提升,也在思維的碰撞中對課文有了新的理解。
3.精設探究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語文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感性,但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滲透教育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培養與發展。思維發展對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都有重要作用,是教育的重點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思維的開發活動,拓展小學生思維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準備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操作強的思維活動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課堂學習與思考過程中,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得以提升。而語文學習中的特點就是一個問題的答案不固定,因此引導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更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設置了“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的原因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究其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提升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廣泛閱讀各類文本,而且不會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以此在充分融合閱讀知識的同時,在各科學習中熟練運用閱讀能力。
再如,在閱讀《帶刺的朋友》時,可以先向學生引入“刺猬”這一名詞,如運用謎語的方式,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靶∝浝桑惶魮?,背著針,滿地竄。(打一動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更快融入課堂教學中,而教師也可以由此引入本次閱讀課文。同時,在正式閱讀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問題,如“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按照這些問題進行指導閱讀,學生可以更快掌握閱讀技巧,并有效解決閱讀問題。在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繼續結合“刺猬”向學生介紹跨學科的知識,幫助他們了解刺猬的生活習性、所處環境等,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拓展作業,如自主尋找與“刺猬”有關的知識,如圖片、文字及視頻等,并在下節課上課前與同學一起交流,這樣有助于學生再次深化與理解,確保他們可以對閱讀文章有更深層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