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亮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教育開始走向信息化。而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美術教育中,有助于學生提高審美和情操。基于此,針對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整合展開策略性分析。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高中美術;教育整合
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被應用于人們生活、學習與生產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中美術授課中,教師可以用合適的授課方法引導學生,制訂相應的授課方案,提高美術課堂的活力,促進高中生提高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美術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授課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能讓高中美術授課的內容和形式發生改變。在傳統的美術授課中,教師往往只是展示教材中的靜態圖像和文字,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1]。而如今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能讓授課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展示那些只有在不同地方的博物館才能看到的作品,將世界各地的優秀美術作品向高中生展示,拓寬高中生的視野,使其能在觀看的過程中對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美術作品進行充分的了解,進而提升其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鑒賞及其意義”一課時,結合授課目標,教師要先明確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了解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對美術鑒賞的意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對其展開引導,幫助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相應的美術作品,如《拾穗》《搗練圖》等,讓高中生通過觀看多媒體展示的相關作品進行對比欣賞,并對其展開歸納、分類,結合教材的內容讓學生對美術鑒賞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思考,并與同學展開討論,用自己的語言對鑒賞結果進行表達。
二、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
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下,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單方面的講解,學生通過觀賞和相關練習等方式完成美術學習,在這種課堂模式下,學生難以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2]。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這種授課困境。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授課,從而讓授課內容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更為直接地反映知識內容,讓高中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對虛擬空間進行直接模擬,呈現更加豐富的授課資料,幫助高中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感受相應的美術作品,進而更好地吸收美術知識。另外,在課堂結束后,學生能借助網絡成立相應的小組,聚集興趣相同的學生,針對相應的問題展開探究和討論,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與高中生一起探究問題,幫助其提高學習技能。這種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質量,同時也增強了高中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授課目標,即讓學生對三大美術類型中的第二種類型——意象藝術有足夠的認識,并能較為準確地辨析意象藝術。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立小組,針對不同的問題展開探究,如展示作品《馬蒂斯夫人像》《蒙娜麗莎》,讓學生找出兩幅作品的不同之處,從作品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展開探究。最后教師做出合適的點評,完成本課的授課。教師這種授課手段充分順應了新課標的要求,促進學生展開思考,使其真正掌握相關知識。
三、讓教學貼近生活
當下的高中生從小接觸互聯網,其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互聯網影響,因此,將現代網絡技術應用于美術授課中,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強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容易接受相應的美術知識。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將復雜的美術知識進行簡單處理,讓高中生能更加高效地掌握美術知識;鼓勵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眼光結合學習的美術知識展開欣賞,使其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等。例如,在學習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藝術美和形式美”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艾普色姆的賽馬》《記錄馬奔跑過程的連續攝影》,明確本課的授課目標,即讓高中生對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和藝術美有所了解,并且懂得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的基本原則在其作品上的表現。授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對美的語言規則和語言元素等有更多的了解,進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教師要讓學生在概念和作品間建立相應的聯系,并能從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美,用欣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等視角欣賞相關事物。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將其與高中美術授課進行充分結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因此,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授課中要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轉變傳統授課觀念,改變授課方法,將美術授課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并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生活中的事物,進而提高其學習的效率,加強學習印象。
參考文獻:
[1]王淑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8):113.
[2]包敏祥.美育從“心”開始:對高中美術教育現狀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20(9):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