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然 王薇


摘 要:文章以分析高校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相關文獻為對象,對其進行歸納整理,總結現階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普工作的現狀。通過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積極思考解決方法和對策,期待能為科普工作強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科普;高校科技工作者;現狀
中圖分類號:G3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064(2021)04-123-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4.061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成為我國發展騰飛的重要環節,而高校擁有科技成果豐富、科研實力雄厚和實驗平臺廣闊等優勢,更有責任利用已存優勢加強科普工作建設,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分析現階段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現狀,能夠為強化高校科普工作建設夯實基礎,進而滿足我國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科技工作者定義
在中國國內,科技工作者是科研界及政府常用的概念。該研究中,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定義主要采用張廷君的觀點: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指有固定編制,在本年度內從事大專以上教學、研究與開發工作,以及直接為教學、研究與開發工作服務的教師和其他具有專業技術職務系列的人員[1]。
1.2 科普的定義
關于科普的定義在學術界眾說紛紜,該研究主要參考了吳文汐等學者的觀點,將科普定義為科學界與公眾圍繞科學議題進行的交流。通俗來講,也就是科學界將人類通過研究所掌握的科學技術與知識,包括在科學實踐中得出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通過各種方式途徑向全社會進行科學普及,以提高社會公民的科學素質。
2 現狀分析
2.1 理論層面
當前,高校科普工作已經逐漸得到學術界的重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校科普工作進行了分析研究。從高校科普工作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互動的角度,胡雪飛、邱凡珂等學者進行了研究調查,認為二者的融入度不夠,還未實現有效的良性互動[2]。從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現狀的角度,王慧琳、梁志娟等學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存在形式較為單一、活動效果一般、內容僵硬固化等問題,并結合形勢為高校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3]。在高校針對科技工作者的激勵機制方面,程海清以山東省高校為例探討了機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優化政策[4]。
2.2 實踐層面
從2011年的科普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科普人員隊伍逐年壯大,科普的費投入不斷增加,如表1所示[5]。高校有著面積廣闊、學科門類眾多、科研人員密集等優勢,向來起著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的重要作用,肩負著為社會提供優秀人才的使命,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自然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然而,當前高校對科技工作者工作激勵的內容,主要以發表論文論著、發明專利、科技成果獎勵、到款經費等為主,而往往忽略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上的投入和成果,其不在激勵機制范疇之內。如此,極大打擊了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積極性,認為科普工作的價值沒有得到認可和鼓勵,增加了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進程的實際困難。同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普及的熱情,影響了科技工作者的參與積極性[6]。
3 存在問題
雖然國內學術界已經逐漸重視起關于高校的科普工作,但具體針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卻依舊很少,關于高校科普的研究也比較少而且層次不高,現有研究的系統性不強,重視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
高校內對于科普工作普遍存在開展重視不足、體制機制殘缺、形式內容乏味等問題,直到現在仍未形成較為系統和成熟的高校科普工作機制。并且高校對科普工作缺乏科學評價,對科技工作者科普意識、科普動機等認識不足,缺乏規范化、制度化的激勵措施,以致高校科技工作者科普意愿不高、科普資源閑置。
4 對策研究
針對高校方面對于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出現的一系列弊端,文章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 促進高校科普工作常態化,營造科普文化氛圍
將日常教學與科普教育相結合,打造生活化的科普教育活動,明確科普活動在校內的重要地位,借助高校自身的科技資源和文化優勢打造科普品牌活動。同時,在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各類主題科技節日,積極組織開展規范化的科普示范活動,依托此類活動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科學方式方法、弘揚科學思想精神、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營造高校內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促進科普工作常態化。
4.2 培育高校科普人才,建立科學的管理激勵機制
科普人才是提高高校科普服務能力,推動科普事業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保障[8]。高校要完善科技工作者的發展機制,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制度,增加科普工作在高校師生工作學習評價中的比重,提高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普服務的熱情和積極性,保證為其提供豐富的物質及精神保障,同時對工作優秀者進行獎勵。
4.3 運用現代“互聯網+”科技與科普工作進行結合
各高校依托互聯網這一載體整合各類資源,更能實現科普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推動高校間科普資源的開發共享,在某種程度上避免科普資源浪費。并且,以現代技術為基礎開展科普工作,更能激發科普對象的興趣。通過建立特色的科普載體及大數據分析,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工作也會更有導向性,從而受到師生們的關注和喜愛。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各方面需求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越來越多的工作者、志愿者投身到科技資源科普行列當中。正確認識科普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促進科普事業發展和實現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必要前提。雖然現階段關于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相信通過相關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學術界學者們的不懈研究以及國家的大力支持,一定會進一步激發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熱情,大大提升高校豐富科普資源的利用率,填補該領域的理論空缺,從而為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廷君.科技工作者三維績效系統激勵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2] 胡雪飛,邱凡珂,潘秋予,等.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調查[J].經濟師,2020(2):8-10.
[3] 王慧琳,梁智娟.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的現狀研究[J].科技視界,2020(30):1-4.
[4] 程海清.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勵機制理論研究[J].智庫時代,2019(39):217,219.
[5] 黃東流,佟賀豐,王超英.我國科學技術普及現狀及發展研究分析[J].科普研究,2013,8(6):67-73,85.
[6] 李媛.打通學術資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向科普資源轉化的觀察與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9(11):19-21.
[7] 佟賀豐,劉潤生,張澤玉.地區科普力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12):54-60.
[8] 高建麗.杭州高校科普資源利用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下沙大學城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