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田
摘要:班級文化往往關系到一個班級的凝聚力,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對于促進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尚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早期階段,班主任要切實做好班級文化建設,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一個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形成班級的思想核心,發揮班集體的凝聚力作用,從整體上提升班集體的成績和學生的思想健康水平。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文化;班級建設
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從環境上來說包括班級環境布置等,從思想上來說包括班風、學風以及學生的思想凝聚力等。環境對于學生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要利用好班級空間來展現班級文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在思想建設上,教師要加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制定共同的學習和成長目標,積極引導學生為班集體的榮譽和個人的學習、成長而奮斗,從整體上提升小學班級的文化建設水平。
一、探究班級文化建設,創建充滿激勵班級環境
在小學階段,學生與班主任的關系最為密切。班主任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有賴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配合程度高,班主任工作進行得就會更順利,師生關系就會往良性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而班級文化建設能夠幫助班主任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減少師生之間的沖突。可以說班級文化建設與師生關系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所以教師需要培養學生集體道德共識和凝聚力。在班級德育教育中,學生集體形成的道德共識,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對此教師要促進學生對彼此的了解,鼓勵學生在公共場合做出符合道德行為的舉動,使遵守道德成為學生集體的潛意識和共識。如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集體進行垃圾清理、秩序維持等工作,使學生的個人意識受到集體環境的積極暗示,在德育行為上保持自省和警惕意識。
二、班主任在構建和諧奮進的班級氛圍中的作用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建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敏感、思想不成熟、活潑好動等年齡特點,對學生保持尊重、愛護、耐心的態度。在德育工作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教師需要平等對待學生,不能只側重于監督學生的缺點與錯誤行為,以嚴厲批評、嚴格處罰等改正學生的問題。學生犯了錯,教師應當耐心地教導孩子說這是錯的,不能這樣做,同時講清楚錯在哪里,為什么這樣是錯的,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理解并辨認是非對錯。
為了進一步規范學生們的行為舉止,教師可以通過班規制定,形成良好的班風,促進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發言,指出目前班級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一起制定相關的班級規章制度。這樣的方式不僅體現了民主性,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班級的規章制度制定,還促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平等與尊重。此外,班規的確立建立了明確的標準,學生就能夠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提升了學生的品德素養,促進了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班風。良好的班風能夠無形中促進紀律嚴明、熱愛集體、團結友愛的班集體建設,有助于教師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高效地開展。
三、正確定位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與內容
班級學生整體的精神狀態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帶動學生學習的斗志,促進班級班風和學風的建設。關于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班主任在心中要有一個藍圖規劃,可以結合學校的要求,給班級制定一個總體目標,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個人的學習和成長目標。總體目標和個體目標又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的小目標,教師可以在階段目標達成的時候做一個評價,總結大家在這一階段作出的努力和不足之處,鼓勵大家再接再厲。
班主任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組織活動來豐富班級的文化建設內容。例如,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可以組織班級足球俱樂部,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并讓學生多了解足球發展的歷史,促進學生體育精神建設。為了學生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增強,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話劇等,讓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自己根據所學知識編寫故事劇本,揣摩自己的角色,在此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語言和組織活動的能力。為了增加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民風民俗文化展覽,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同的活動能增強學生不同的能力,多種活動的開展能增強學生的綜合實力,對于班級文化內容是一種豐富,對其建設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班主任對小學班級文化的建設有助于促進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融洽發展,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和思想水平。班主任要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的整體目標規劃帶動班風、學風建設,重視并精心布置教室環境,重視班級紀律文化建設,并定期開展不同活動來豐富班級文化建設內容。
參考文獻:
[1]林凱.有關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思考[J].學周刊,2018(21):170-171.
[2]韋秀蘭.小學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級的文化建設[J].亞太教育,2017(3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