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跨文化交際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層出不窮,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這些文化差異,有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面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描述中西方的“面子觀”,接著進一步剖析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最后探究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西方對待“面子”的表現以及跨文化交際中“面子”的重要性。
【關鍵詞】 面子;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0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2-0114-03
一、中西方的面子觀
(一)中國
中國人常說:“人要臉,樹要皮”;“死要面子活受罪”;“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人對面子的重視程度之高,因此,人們看重“面子”,也希望得到“面子”。“面子”文化的形成具有相互性。在中國,最早提出“面子”這一概念的是胡先縉,胡先縉認為面子具有兩個相互聯系的點,分別是“臉和面”[2]?!澳槨敝傅氖莻€人在社會生活中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從而具有屬于自己的道德品格,這份難能可貴的道德品格成為公眾所肯定的點,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違背社會準則,就會丟臉?!懊妗笔峭ㄟ^自己提升自己,給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所獲得的聲譽。“臉”與“面”相互聯系,胡先縉指出“面子”具有社會性,而“臉”是一種具有道德性的東西。
許力生認為“交際的雙方要互相照顧彼此的面子,惟其如此,人際交往才能順暢地進行下去[5]?!薄懊孀印弊鳛橐环N心理感覺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人們通過維護自身面子,維護他人面子,互相維護彼此的面子來保證交際。通過一定的心理約束、社會約束去減少交際問題的出現,避免矛盾沖突。人們樂于得到面子,也樂于給面子,這種相互性使得彼此互相給予,形成中國式的“面子觀”。人們希望自己的道德尊嚴得到維護,從而獲得所重視的“臉”,當他們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后,在社會中有所成就,有所貢獻就獲得了聲譽,也就掙得了“臉”。中國人常說:“光宗耀祖、光耀門楣”,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面子,讓別人對自己與家庭刮目相看,這些思想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在人情網發達的中國,要“面子”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粘劑,面子心理加強了彼此的溝通、聯系,利于鞏固感情。
(二)西方
Brown和Levinson在《語言應用的普遍現象:禮貌現象》(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中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兩大類[1]。積極面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愿望獲得滿足,面子得以保護。消極面子,希望有獨立的自由,不希望因其他因素讓自己受到干預或妨礙。積極與消極這兩個面構成了不一樣的面子觀。西方人追求獨立,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使得他們更傾向于消極面子的層面。在交談中言者與聽者雙方的面子會受到影響,面子受到干涉。禮貌的談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面子,使面子遭受的危害減少。
西方人坦率,他們習慣于去獲得面子。在與人交往時,他們注重直接而有力地表達。雷玉娥指出“在社會互動的情境里,個人之所以努力地想要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對自我有利的公共形象,主要是他想在這個場域里爭取某種資源,獲得某個目標,以滿足個人的需要[6]?!笨梢?,西方人在社會互動中表現自己,獲得臉面,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獨立的表現能樹立好的公眾形象。
二、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差異
(一)中國
儒家的“禮”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沿襲從未間斷?!耙院蜑橘F”的思想蘊含著和諧的意識,人與自然、自身、社會的和諧緊密聯系。以群體性突出的社會將社會價值作為出發點,因此,人們看重群體利益。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面子”文化便與社會群體緊密相連,互相影響。古代,人們常將自己的命運與家族的興衰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人們為了家族的顏面而產生“好面子”的心理,處處維護面子,生怕“丟面子、失光落采”。在群體效應的作用下,人際交往因情面的原因,往往存在著違背自己想法的現象。
小農經濟下的中國,彼此間互相依賴,慢慢形成了以集體為主的形態。個人、家庭、團體三者的關系堅固無比。易中天說:“一個傳統社會里的中國人,他的身份、地位、價值、權力、義務、責任,都是和他的家庭、家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3]?!痹诩w主義文化中,集體影響著個體。維護集體的面子就是個人面子得到維護的有效表現。胡文仲認為“在群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的獨立性相對少一些,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顯得密切[4]?!笨梢?,處于繁雜的人際關系網中的人們認為集體聲譽更重要。
中國的“面子”文化不僅局限于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維護“面子”的心理時刻存在,彼此之間對“面子”的看重易于感知。高語境文化里的交際顯得含蓄、委婉,人們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借助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去表達。“面子”文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而形成,這種隱性的心理存在于中國人心中,印刻在每個人的身上,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懊孀印本哂写龠M彼此交際,減少摩擦的作用。此外,維護面子要掌握度,否則會引起額外的麻煩,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使得人們在交際中產生焦慮感,形成“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搭棚子賣繡花—買賣不大架子不小?!钡默F象。
(二)西方
西方人處于海洋性的地理環境,相對開闊的空間下,他們養成了獨立自主,開放自由的性格,這種性格下的他們追求自我、敢于表達、崇尚獨立自由。此外,他們注重保護個人隱私,維護個人權力。Brown和Levinson認為“在社會上進行交際活動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他們具有面子需求,希望在交際中獲得面子[1]。”個體主義下的西方人以自己的表現去獲得交際中的話語權,在交際中表達需求,維護自身的面子。積極面子層面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社會的認可,而消極面子下層面希望免受他人的干擾,充分實現個人主導。
低語境下的西方人對待“面子”文化顯得更加直接,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涉及人際交往的層面他們會以自己為中心,直截了當表達訴求,將部分與整體分開。個人所獲得的成就是努力奮斗所得到的,與其他因素關系不大。在這種氛圍下,他們對待事物顯得從容,不會因“面子”上掛不住而違背心愿去做事,公私分明,不會牽扯太多的人情。西方,不存在“人情大于天”的說法,畢竟,“面子”對于他們來說是自己爭取的。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彼此之間的關系雖不會太密切,卻存在著適當的空間。
三、“面子”與跨文化交際
(一)稱呼
古代中國等級觀念分明,百姓向官員介紹自己,一般自稱“草民”,官員向其上級介紹自己則自稱為“卑職,末將,下官”以示尊重,給足別人面子。貶己尊人的觀念也隨之進入人們的思想中,男子對自己的謙稱:在下,晚輩,晚生,小生等,女子則自稱為:小女子,奴家,妾身,賤妾,民女等。當今社會,人們見到比自己年長的人會主動稱呼為“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這種稱呼既給別人面子,也獲得了懂禮貌的優秀品質,別人也因此給足你面子。在人際交往中,“面子”對于集體主義者來說是溝通的一個關鍵,如果言者和聽者能給足彼此面子,交流順暢,將會為下一次交際奠定基礎。群體社會里以群體關系為核心,突出強調整體的作用,有時適當約束個人的行為,為集體掙得“面子”,面子作為一個標準、協調劑,促進著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西方人在稱呼上以“頭銜+姓氏”的方式進行稱呼,或者直呼其名,雙方地位不對等,就會采用正式的稱呼方式,雙方地位對等時,采用非正式的稱呼方式,稱呼方式體現了西方人對待權力、地位的態度。個人主義為代表的他們,形成了屬于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面子”便受到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傾向的消極面子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形成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隱含在文化背后的“面子”觀念也有所差異。對于追求個人獨立自主的西方人來說,他們強調個人在社會中掙得的“面子”,也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干擾,“面子”觀念使得他們在交際中大膽,直率。
(二)請客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經?;ハ嗾埧统燥?。在飯桌上也蘊含著豐富的“面子”文化。集體主義價值觀下的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歡集體一起聚會、交談、吃飯,在餐桌上進行交際,隨之而來的“面子”心理便體現出來了。請客吃飯的時候人們一般會點許多的菜,顯示自己的誠意,也顯得有“面子”。在吃飯的過程中,互相夾菜,表示照顧,邊吃邊聊天,顯得溫暖熱鬧,當然,在聊天的過程中會給予對方肯定、贊揚,給足了對方面子,同時自己也獲得了面子。飯后結賬,人們會搶著買單,會讓人覺得自己夠朋友、夠義氣,但是,這種“愛面子”的心理會讓自己陷入僵局,即使自己并不是很有錢,但是在別人面前還是要適當地顯示一下自己,集體主義下的“面子”文化在這種氛圍中就得以體現。相反,西方人請客大多是在餐桌上安靜的進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刀叉,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安靜地享受著美食帶來的歡樂。餐桌上的交談過少,體現了個人主義下的自我、獨立的特征。飯后結賬,安靜的氛圍也不會被打破,人們一般會AA制,獨自結算賬單。歷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所養成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樂于以自己為中心的價值觀念驅動著他們的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符合生活習慣,符合人際交往中的準則。
(三)勸告
中國,人們想要勸告他人不要做某事時一般比較委婉,會幫助其分析利弊,迂回婉轉的表述自己的意圖,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在勸告時不會當著大眾的面進行,會找其他時間進行交談。高語境下的他們會避免傷害對方的面子,有時使用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讓對方知道自己所有表達的,這種“面子”心理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長期的人際交往中拐彎抹角地處理問題既顧及了對方面子,也達到了表達的目的。與此不同的是低語境下的西方人,他們會將自己的目的明確地說出,直截了當地讓聽話者明白自己的意圖,面對矛盾沖突時,他們會告訴對方利弊,不會另外找時間去傳達自己的想法。對于他們來說,顯性信息更為重要,“面子”是靠自己在公眾中掙得的,能力也是在其中提升。他們在勸告中對于“面子”的維護偏向消極面子層面。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面子”的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也有所差異,其源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差異。中西方“面子”文化處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在交際中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由于中國的“面子”文化表現為集體主義、高語境的特征,西方的“面子”文化表現為個人主義、低語境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會面臨著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文化沖突的出現,但是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存在即合理。在交際中,正確對待不同價值觀下所形成的“面子”文化,理解、包容、尊重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了解“面子”心理的規律,是跨文化交際有序、順利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胡先縉,黃國光,面子——中國人的權利游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1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08.
[5]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05.
[6]雷玉娥.文化價值取向模式下的中西“面子”觀對比[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1):253-254.
作者簡介:
李雪梅,貴州黔南人,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