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雙高計劃”依然是各高職院校必須抓住的重要發展機遇,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雙高計劃”要求,基于此,本文通過梳理“職教二十條”“高職擴招”“雙高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提煉出新時期高職旅游專業建設的內涵及要求;以黔南地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為例,提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路以及在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教學改革、教材與教法改革、教師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舉措。
關鍵詞:雙高計劃;旅游管理;高職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590-4;G71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黔南州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課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黔南地區為例”(Qnsk-2021-109)。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二十條”)。同年5月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高職擴招”)。與此同時,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開始實施。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不難發現職業教育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如何抓住職業教育縱深改革的大機遇,如何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能力的完善與創新,已然成為高職教育必須把握的時代機遇和思考的熱點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黔南州旅游業也迎來了“黃金時期”,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在“雙高計劃”和貴州省教育廳“興黔富民行動計劃”的推動下,黔南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面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機遇期,黔南州高職教育在實現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高質量培養過程中,如何借此良機助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實現彎道取直,后發趕超,根本上就是要樹立旅游管理教學成果導向理念,對照國家標準、對接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對接黔南州區域旅游產業及旅游產業鏈需求構建更加充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要進一步規范培養目標表述,對應培養目標提煉畢業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模塊,增強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的支撐度與達成度。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是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的重大決策建設工程,亦是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決策,被稱為“高職雙一流”。
“雙高計劃”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職教二十條”提出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聯合實施,“雙高計劃”正式啟動;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2019年4月4日,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著力培育發展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品牌專業。由此,高職院校由過去的“規模發展”時代,進入到“內涵建設”時期[1-2]。
(一)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缺乏遠瞻性
追本溯源,“頂層設計”來自于工程學的設計方法。其實質意義是指從低端到高端,從一般到特殊且需要貫穿整體理念于系統內各子系統中,隨后不斷向下一級別系統延伸,直到系統整體服務于統一基本要素。當前,對標“雙高計劃”的建設要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頂層設計方面缺乏遠瞻性。隨著“高職擴招”計劃的實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也就意味著大學適齡人口生源的不斷減少,為更好地滿足招生市場需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更需要結合自身辦學優勢和辦學條件,精準辦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明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方案[3]。
(二)人才培養缺乏特色性與創新性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走老路”等情況,專業建設缺乏特色性與創新性。一方面,部分院校仍依賴政府、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領導,缺乏“破舊”勇氣與“發展”眼光,沒有自主創新的意識,當上級部門行政權力下放時,便出現能力不足無法“承擔”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由于長期的歷史積淀,在“質量提升工程”“興黔富民行動計劃”等重大建設項目申報與建設過程中存在“經驗”主義,過分依賴“老人”“老經驗”“老辦法”“老路”,無法快速突破既往的舒適區,造成“雙高計劃”內涵建設的機會錯失,由于“固守陳舊”作祟,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創新不足。
(三)社會服務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社會服務能力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問題。一方面,雖然“校企合作”已開始不斷深化,但高校與企業性質不同,部分高校服務社會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造成“校企合作”僅存于工作報告中。另一方面,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扶持高職教育發展,面對公共社會,高職院校更應該勇擔“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職責,打造“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由于大多數教師承擔繁重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兼任行政崗位工作,同時還需要承擔班主任等工作。
(四)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合理性與先進性
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前期過分追求“規模建設”,最終導致專任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明顯低于高職院校評估規定的標準,特別是黔南州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旅游管理這一熱門專業的教師需求量變得更大,但教師數量遠遠不足,即便是各個高職院校通過人才博覽會、綠色通道、人才引進等方式大規模吸引專業人才,師資力量供給在人才培養需求面前,仍是捉襟見肘。例如,黔南州某高職院校在本年度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引進過程中急需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資格審查的最初環節,即便有31人進行了網申,卻有21人專業不符。另一方面,在教師年齡結構方面,中青年骨干教師較少,出現嚴重斷層。另外,教師學歷層次不高、職稱結構不均勻、“雙師型”師資較少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模式創新
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及時跟進新時期黔南州旅游產業行業領域中催生新興崗位、新型人才需求。主動對接代表旅游產業行業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及擁有旅游產業發展前景的企業,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雙主體育人創新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訂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形象等要求;校企雙方共同設置專業課程,將行業企業內第一手鮮活的案例知識和技能融入課堂教學;校企雙方互聘師資,加強交流,身份融通,形成“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
(二)課程教學資源創新
開展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開發。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應當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開發“鄉村旅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將鄉村振興與旅游產業化相結合,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需求,還是旅游創新產品的實踐探索,更是新時代背景下緊跟國家戰略計劃的具體體現。要挖掘優質鄉村旅游資源,將其轉換為課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理實一體”的環境中獲得專業知識和掌握實踐技能。
(三)教材與教法創新
“雙高計劃”要求新形態教材的探索,如何進一步深化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轉化為系列新形態教材是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面對的選擇。黔南州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借鑒知名企業培訓師的培訓內容與授課講義,將企業一線實踐經驗融入教學中,開發系列活頁式教材。教法創新方面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打造“雙師團隊”,開展校企師資“同上一堂課”“實訓模擬”“線上精品課程開放”“線下新形態教材開發”以及“產教融合共享實訓基地建設”等方式,積極踐行項目化、任務導向的教學方法。
(四)教師團隊創新
1.國際化師資建設
首先,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師在職培訓與進修機制,鼓勵廣大教師主動參與校內外各種與國際化素養提升相關的培訓、技能比賽等。其次,不斷增加教師出國交流、學習、進修的機會,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學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教學成果。最后,多措并施,創新國際師資引進辦法。一方面可以通過全職引進或柔性引進的方式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參與教學。另一方面可以邀請外籍專家學者擔任國際兼職教師,參與教學指導和教學改革等事務。
2.實踐性師資建設
打造3個“一支”。培育一支能夠指導、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的師資隊伍;培育一支能夠指導學生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的師資隊伍;培育一支能夠對接和服務政府、行業,開展技術咨詢及社會培訓服務的師資隊伍。
(五)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要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等合作模式,鞏固并開發校內外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踐基地。其借助這些實訓基地,為學生搭建平臺,將企業新技術、新需求、新技能轉化為學生課堂實踐項目,使學生獲得旅游產業最新的知識、掌握最新的技能。
(六)構建技術技能平臺
要借助校內實訓基地,采用任務導向、項目教學,將實訓基地項目轉化為實踐教學內容。例如,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積極打造3A級研學旅游景區,將校園變成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訓場,幫助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實訓教學。實現校園即課堂,課堂即實訓的教學體驗。
在繼續鞏固學校“茶園”實訓項目運營載體的同時,根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要求和技能需求,開發不同類型的旅游實訓項目。通過一系列真實的實訓運營任務,提升并檢驗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景區運營管理能力。①生態觀光茶園:探尋生態與旅游業結合的方式促進茶旅產業的融合發展。②茶文化主題樂園:打造茶文化主題樂園,打破傳統茶館形象。通過創新“茶文化+”的創意,融入旅游服務,立足茶園特色和文化民俗,增強茶旅融合的文化凝聚力。③“互聯網+民宿”旅游:在“互聯網+民宿”的發展背景下,形成民宿和村民的聯動發展機制,帶動茶鄉民宿的精致化、專題化發展,實現產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資源價值的轉化。④茶園體驗式旅游:圍繞“茶旅融合”進行一系列綜合開發,創造多種新型文化旅游產品。
(七)社會服務建設
要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扎根基層、服務黔南,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旅游調研和資源挖掘,為鄉村旅游產業化建設提供咨詢服務。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旅游管理專業知識運用到大地上,為黔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和傳承貢獻力量。通過打造大師工作室,將黔南州優秀的非遺文化發揚光大。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
要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尋求與高職院校自身理念相融、優勢互補的國外優質高校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如泰國騰博雅、德國EBZ教育培訓中心),結合國內外旅游管理勞動力市場和崗位需求,對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專業教學標準,借鑒《悉尼協議》通用標準中的培養目標、學生發展等7個標準項,按照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原則,打造旅游管理專業形成專業特色;共建線上線下國際化課程;共同開發學生研學交流項目[4-5]。
黔南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旅游產業化發展。面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人才新需求,亟待高職院校提升旅游管理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質量,彰顯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校企雙元育人的跨界特色,提升服務發展、服務創新的能力。“雙高計劃”是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的升級版,要求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緊跟區域經濟發展步伐。在“雙高計劃”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不斷創新,科學定位,科學謀劃,只有緊貼區域經濟發展,主動服務社會,才可以不斷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才能真正建設成為地方離不開、行業都認可的高水平高職院校。
[1] 陳包.基于“雙高計劃”的貴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質量治理困境與策略選擇[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1):41-46.
[2] 鄧子云.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建設策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1(1):43-50.
[3] 宋亞峰,潘海生,王世斌.“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的專業布局與生成機理[J].江蘇高教,2021(2):112-118.
[4] 向梅.“雙高”建設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當代旅游,2021,19(4):85-86.
[5] 張小曼.“雙高”建設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群國際化路徑研究:以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校園英語,2020(2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