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初中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具備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性的思考方式。課堂的有效設疑,可以改變當下迫于應試教育壓力只能由老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為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主動探索學習。讓學生在一系列逐漸深入的問題的引導下,以自己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獨立思考,來提高學生的歸納類比、抽象概括、數據運算、演繹推理、表達交流、合作互助等數學基本素養。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最終不僅能讓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獨特理解,還能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全面協調發展。可見,課堂的有效設疑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模式;有效設疑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149
“問學”一詞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禮記》中正揭示的是問與學之間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學而提出疑問,問而增加知識。如今我們將“問學”的精髓思想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為出發點,著眼于將傳統應試教育變為新型自主真實性學習。“有效設疑”并不等于簡單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或者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給出的答案”,而是可以具體分為:課前教師用問題貫徹課程目標,課中教師用問題完成教學任務,課中學生用問題交流討論,這三個具體教學步驟。總體而言,是能夠讓問題成為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主線,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把握教學節奏,讓學生將課堂學習融入生活。
一、導學誘思
學生在課堂前的預習,需要老師結合根據將要在課堂上講解的重點給出有針對性的方向。老師在導學環節要巧妙利用學生自身的好奇心,留給學生一些能夠切中課堂教學重點、新奇有趣又出其不意的問題,學生覺得有趣自然就會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從而促使他們自發地到書本上尋找答案。這樣自發性的課前導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自信心,讓老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加出彩。
例如,教師在講解“直線、射線、線段”這一章時可以先在課前留給學生小問題,“為什么建筑工人建筑工人在砌墻時,要在兩個墻角分別立一根標志桿,在兩根標志桿的同一高度處拉一根繩?”這樣能夠切中課堂教學重點、新奇有趣又出其不意的問題,學生覺得有趣自然就會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從而促使他們自發地到書本上尋找答案,不知不覺間就讓他們對課堂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疑惑,課堂效果自然會更加出彩,他們注意力自然會更加集中。
二、師生共探
在簡單基礎概念引入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針對疑難重點一步步深入學習,而此時深入學習的過程并不是直接將知識教授給學生,而應該注重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主動提出疑問為主,教師輔助解答疑惑,引導學生自主領悟體會,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更應當乘勝追擊,進一步通過步步深入的問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主動發問、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地用提問啟發學生:“如果我們要將一根木條釘在墻上,我們至少需要幾根釘子呢?”有學生回答:“兩根”,教師繼續追問:“那我可以用墻上同樣位置的兩根釘子在墻上釘一個和原來木條位置不同的木條嗎?”學生們都陷入思考和觀察,教師應當給予適當足夠的時間,有的學生遲疑的回答:“好像不可以”,教師繼續追問:“那如果是一根釘子呢?”,有的學生回答:“當然可以”,這樣教師就逐步將“從一點出發的射線有無數條”和“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的知識點滲透給了學生,同時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學生互啟
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疑惑后,在學生單獨思考有困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讓學生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課堂形式進行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共同解決疑難問題。讓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減輕上課的疲倦感,進一步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講解菱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方法時,可以先不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運用一系列步步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將結論探究處理,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我們這樣才能不借助臨摹紙畫出兩個一模一樣的菱形呢?”有的學生回答:“我們可以將每條線段平移過來”,還有的學生回答:“我們先畫中間兩條垂直的線”,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表揚后,應當繼續引導學生:“可以有既用到線段又用到角度的辦法嗎?大家可以進行小組討論”這樣在問題的帶領下讓學生主動自主思考,然后將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逐步深入。
結語:將“有效設疑”的精神貫徹初中數學教學課堂,讓環環相扣的問題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自主深度真實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打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教學模式中的良性循環。教師將教學中的難點轉化為讓學生自主思考的啟發點,把學習的自主性還給學生,讓整個教學都能夠圍繞學生的需求展開,最終才能夠成功改變當下迫于應試教育壓力只能由教師主導的淺層學習現狀,讓學生真正做到真實性深層學習。
參考文獻
[1]潘文彬;從“問學”走向“學問”[J];江蘇教育;2017年01期
[2]鄧鵬.面向高階認知發展的成長式問題化學習(GPBL)研究——概念、設計與案例[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03):76-85.
南昌聯立學校 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