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冀晨光
摘要:創客文化的不斷發展為傳統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 有力地推動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育載體、教育過程和教育評價的變革。在雙創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國家所需的創新性人才是高校、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重大課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創客文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技術化手段把握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優化教育資源供給,強化中間組織“嵌入性”結構,加強創新創業氛圍營造,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教育內涵。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創客文化;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224
創客文化是一種以創新性和個性化為內核、以技術創新為原生動力、以草根性的“DIY”精神為基礎內容、以開放共享為人文價值觀的亞文化。創客文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相互促進、共存共生。基于此,我們有必要把握創客文化的本土意涵,并在創客文化視閾下研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藍圖。
一、創客文化推動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基于創客文化,探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載體、教育過程、教育評價的內涵特征與功能演進,以期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一是教育理念的整合,創客文化提倡知識與技術互動生成創新,這種“做中學”、“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結合STEAM跨學科創新教育,輻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二是教育載體多層次,整合后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以形式豐富的課程體系和眾創空間為載體。創新融入教學、創業結合專業,構建課程體系;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孵化基地等眾創空間;培訓專業師資力量,通過線上線下教育形成創新創業合力,打破邊界區隔、貫通產學研,加快成果轉化,多途徑不斷豐富教育過程;三是教育評價堅持多元評價的理念,在選拔性評價、全面發展評價、結果評價、量化評價的同時,融入發展性評價、過程評價和質性評價,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綜合評價體系注重與教育理念的深度匹配,由“數量優先”向“質量優先”轉化,由知識型向科技型轉化,由制造型向創
造型轉化,進而優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創客文化視閾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創客文化的持續推動,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育載體、教育過程和教育評價的深刻變革,營造了高校創新氛圍,提高了創新效率和創業成功率。但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尚未充分釋放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一是教育理念下沉不足和學生參與的被動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中存在著目標任務化、管理指標化、操作簡單化等問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尚未完全下沉到基層,導致高校管理部門熱情高漲而學生參與被動的不適應現象。二是教育過程專業封閉與跨界融合的限制,高校內部專業的相對封閉性,跨專業、跨領域的溝通交往和知識交融有限;產學研轉化時跨界融合的障礙,現有的產學研平臺雖有一定載體,但產學研轉化效率不高,創業園也存在項目同質化、盈利實力弱、造血能力不足、準入條件限制等問題,難以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長期穩定、有效運行的轉化平臺,制約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發展創客文化,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針對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影響因素,研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從供需適配維度探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策略。一是學生多元化的創新創業需求及有效識別機制的缺位,大學生接受創客文化、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創客思維、團隊合作、指導激勵和環境支持。這些資源需求普遍存在于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項目的不同階段,但缺乏有效識別機制,資源對接存在偏差,進而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下沉不足和學生參與的被動性。二是科層化的管理模式和碎片化的教育資源供給,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管理部門更多是基于上級政策考量,存在指標化、功利化傾向,注重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效率。工作模式行政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服務主體”定位是上級部門,以自上而下方式開展工作,根據上級要求辦活動,根據通知找數據,忽略創客文化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建設,以科層化的模式推進教育服務。
四、豐富創客文化,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建設
創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力推動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更新升級,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驅動,值得探索與持續發展。要在總結創新創業教育經驗、剖析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建設的路徑。一是通過技術化手段,把握學生創新創業需求,促進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就整體需求側而言,要建立學生導向的、動態調整的創新創業需求體系。利用“今日校園”、“問卷星”等線上信息平臺大范圍收集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求,將學生需求聚類整合,精準識別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二是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優化教育資源供給,提升教育載體、教育評價功能。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頂層設計,整合資源供給主體,結合學校特色,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完善創新創業師資供給機制。選拔具有完善知識結構、豐富實踐經歷、有創客或創業經驗的專業教師和企業人員擔任導師,豐富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庫。構建系統性的課程供給體系。針對目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態,遵從層次性、整合性和開放性原則,科學安排現有課程、拓展新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劉文良.當前高校創客教育的困惑與超越[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5).
[2]王鑫,王榮,楊光飛.創客文化的原生動力及其功能演繹[J].重慶社會科學,2017(4).
山東協和學院 濟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