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偉
【摘? ?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其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需求的一些問題。而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前進步伐的優秀人才,在教育這一版塊,就更多地要求教師仔細研究,探索合理且優質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讓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攀上新一層臺階。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效率? 提高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015
不同的學科在教學中有著不盡相同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要想更好地運用一些方法或者手段去提升教學效率,那就必然要去思考不同學科內在的一些教學要求,只有更了解學科的教學特性、內在要求,才能夠找到更為適宜當前學科的教學方法,能夠讓教學效率的提升事半功倍。
基于本文的探討方向,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高中歷史學科有些什么樣的內在要求或者特性。歷史學科其實主要有五大核心素養,其一,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其二,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其三,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的態度與方法。其四,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其五,家國情懷,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從歷史學科所存在的五大核心素養出發,更能了解到歷史學科具體在教學中的一些內在要求,而在了解了這些教學內在要求之后,接下來將進一步去分析在高中歷史中有關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方法。
一、創設貼近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唯物史觀思考問題
學習離不開生活,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出于年齡和成長環境的關系,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會有很多的限制,較為片面。太過于超出他們認知范圍的事情或者問題,也很難引發他們認真思考,更不利于培養他們形成成熟的觀念。因此,在課堂上要設置相關的問題情境,激勵或者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進而在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更加成熟的觀念,更客觀和辯證地思考問題。那么,讓所設置的問題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一些,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讓他們認識到唯物史觀是什么。當然更重要的就是要教會他們將唯物史觀運用到歷史的學習和探究中去,且能夠將唯物史觀作為解決現實中所存在問題的指導思想。從這一角度來看,要想真正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讓教學成果更好地呈現出來,就應當要培養好學生的唯物史觀,而觀念的培養自然需要學生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創設更貼近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就成為教師需要認真做好備課的事情。
那么,如何實際地在歷史教學中去創設貼近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呢?接下來,就以“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為例,來具體地進行講解。在這一課,教師可以創設這樣幾個貼近生活化的問題:1.從小時候到現在,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家中有些什么樣的改變?家里有沒有什么東西是以前沒有而后來添置的?有沒有什么是以前有而后來淘汰掉的?從物質上來看,你看到了家中和社會上都有些什么樣的改變?2.同學們有沒有聽過爺爺奶奶講過以前的社會都有些什么樣的習俗?現在家中還保留著哪些習俗?又有哪些習俗漸漸地從自己的生活和社會中消失掉了?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的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事物,教師以此為基礎來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化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認真思考,再通過進一步的引導和講解,與所教授的內容聯合起來,方可培養好學生的唯物史觀,進而使得教學效率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體梳理歷史事件脈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分析能力
多媒體在整合多種教學資源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相較于傳統課堂單純地對歷史事件的講解,利用多媒體顯然可以更直觀且快速地將歷史課程資料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并且能夠更好地梳理出相關歷史事件的脈絡,進而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相關史料。讓他們可以更快速地進入到對史料的分析探究中去,更利于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加深他們對相關史料的記憶,提升他們的解釋和分析能力,最后讓教師在歷史教學方面的效率得以提升起來。譬如,在講解“發達的古代農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一課有關于古代農業的相關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資源整合起來,并清晰梳理出時間、空間等脈絡。把課本上所描述的內容清楚且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真正地了解古代的農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那時候又有哪些關于農業方面的工具,等等。通過這些直觀的了解和梳理,更能加深他們對于相關史料的認知,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等相關問題,進一步讓他們的時空觀念、史料分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而教學效率自然也會隨之有所提高。
三、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將社會責任人文追求滲透進課堂
時代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與此同時教育方面的改革也在始終不停地向前行進,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這一版塊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斷地凸顯出來。要想培養出適應時代的人才,從真正意義上提升教學的效率,就不可忽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在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將素質教育更好地融合進去,將社會責任、人文追求滲透進課堂。相較于其他學科,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道德與人文素養方面有著其獨特且不可替代的效用。因此,歷史教師更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將社會責任、人文追求滲透進課堂之中,讓教學效率向上攀升,更好地將學生培養為可造之材。
教師在講解到“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課時,就可以在列舉各項重大科技成就的同時,向學生普及一些關于取得這些科技成就的艱辛和那時候艱苦的科技研究環境。在這樣艱苦困難的環境之中,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克服艱辛,迎難而上,才終于有了各項重大科技成就的誕生。通過這些歷史事實,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成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堅持,等等。將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更好地以這樣的方式融入到課堂之中,讓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結語
人類社會始終在向前發展,對于教育所提出的各種要求自然也會隨著時代的前行有所改變。要不斷地去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人才,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的認真思考與探究,也需要教師真正去把握好學科自身存在的一些內在要求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