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作為小學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對學生音樂能力、審美素養及創新思維能力等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音樂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培養,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使音樂課堂豐富、有趣,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從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出發,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廣大音樂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81-02
引? 言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音樂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且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學習和參與體驗,能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1]。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音樂學習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筆者不僅從自身角度闡述了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還對培養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策略進行了探析。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度日益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以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真正實現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為此,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主要內驅力,是學生關鍵能力和良好品質形成的重要前提。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才會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能以極大的熱情學習音樂知識,從而為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
例如,在《賽馬》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筆者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對教學形式加以創新,即先給學生播放歌曲和MV,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群馬奔騰的場面,使學生保持持續的關注,讓學生感受蒙古騎手豪邁、勇敢的姿態,對此產生向往之情。這樣有趣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了興趣,從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
(二)注重情感體驗,提高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體現,而音樂教學是學生體驗音樂最直接的形式,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對音樂有更為深刻的感悟,以此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進而促進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的發展[3]。
例如,《洪湖水浪打浪》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驗歌曲中跌宕起伏的旋律,體會歌曲表現的意境,體會歌曲中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加深學生對這首經典歌曲的理解,課堂上,筆者先給學生介紹了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意圖,然后給學生播放《洪湖赤衛隊》的片段,組織學生隨著音樂做出相應的搖船動作,以培養學生的樂感,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又如,在教學《鼓浪嶼之波》一課時,筆者先簡單地給學生講述了這首歌的大致狀況,如背景、內容等,讓學生了解到這首歌是鐘立民先生在福建時寫的反映祖國統一的作品。有天晚上,鐘立民在鼓浪嶼散步時,恰逢浪濤拍打巖石的情境,他聽到這個聲音就像一首樂器演奏一樣,與他的創作初心產生共鳴,于是他就創作了這首歌曲。在學生對歌曲的創作狀況有了基本了解之后,為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對歌曲有更深刻的理解,筆者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鼓浪嶼的大海風光,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并對音樂有總體的感知,從而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進一步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到更深層的音樂知識,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三)開闊知識視野,培養文化理解素養
文化理解素養歷來是小學音樂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創造出不同的音樂作品。要想讓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人文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素養至關重要[4]。為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延伸教學內容的方式,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文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音樂認識,讓學生懂得音樂作品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理解素養。
例如,在教學《打豬草》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微課的形式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讓學生對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感知,學會從人文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音樂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筆者用微課給學生介紹了黃梅戲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與感知黃梅戲的內涵,并以此為引申來學習《打豬草》這首曲子,從而使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有更寬、更廣的認識。其次,筆者組織學生鑒賞黃梅戲,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感受黃梅戲的腔調與唱法,并鼓勵學生表達對黃梅戲的獨特看法和認識。最后,筆者對學生的觀點加以補充,使學生對這首曲子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感受,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綜合素質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所以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直接影響著音樂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5]。因此,音樂教師應重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力,促進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排練音樂劇,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的基礎上鍛煉舞蹈、美術、朗誦及創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另外,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機會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還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與同伴相互合作,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鍛煉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結? 語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音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素養,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小學音樂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進而實現高效音樂課堂的構建,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李駿.基于核心素養下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J].新課程,2020(34):211.
馮佳田.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思考[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8):173.
王昱臻.論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關鍵能力的有效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0(23):145.
李倩倩.探析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0(20):147-148.
孫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探究[J].讀寫算,2021(05):125-126.
作者簡介:陶守一(1974.10-),男,江蘇泗洪人, 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