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紅
摘要:口頭表達能力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作為貫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工具學科,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給予重視。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知識都是基礎性的知識,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為學生在未來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僅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上,在素質教育成為主流教育觀念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教學中運用語言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科學運用語言藝術本就是小學語文教師必備的素養,另一方面合理運用語言藝術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還能夠更為準確、科學、嚴謹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可以將其作為開展教學的大利器。在素質教育改革視野下,合理運用語言藝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已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教師應通過賞識性語言、趣味化語言、嚴謹的教學語言等語言藝術的合理運用,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等重要教學成果。
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以及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式認識我國的語言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使學生可以擁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可以保持一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學生語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成為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可以使一個人更加容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一個人可信度更高,還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別人話語中表達的含義,實現流暢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人際交流和公開講話的環境,讓學生身心健康可以在小學階段得到良好的培養,使學生可以健康成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
2.1營造輕松的發言環境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存在不敢發言、不敢回答問題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害怕自己說錯被老師與同學嘲笑,又或者是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比較嚴肅,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比較緊張,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敢回答教師的問題。長期如此,學生就會形成不良的習慣,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主動性,教師必須給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就算說錯也不會產生較大壓力,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與勇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始終微笑面對學生,親近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鼓勵其在課堂上發言,為學生創設輕松的發言氛圍與環境。若教師給學生營造輕松的交流與發言環境,就可以逐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樂于表達,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對學生的束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溝通交流,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方法與技巧。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開口表達習慣,促進其逐步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技巧與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主動與學生溝通,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
2.2循序漸進,打好語言基礎,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練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制訂不同標準來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①邀循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實施有效教學。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需要基于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來進行,也就是說教師需要了解每個階段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特點,以便制訂有效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學生的特點來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例如,針對小學低學段學生,在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方面主要是基于模仿這種簡單的形式來進行;對于中高學段學生來講,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復述等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口語表達能力。②及時糾正表達錯誤,助力良好表達習慣的養成。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處于發展階段,很多學生在課堂或生活之中會不經意地出現句式、語法、搭配或書寫錯誤。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離不開對錯誤的糾正,如此才能做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要從小培養學生的正確表達習慣,教師或家長在發現學生口頭表達出現錯誤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進行糾正,并耐心地告訴學生出錯的原因及正確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改正錯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樹立榜樣。
2.3合理運用肢體語言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語言文字的教學方式不只有語言一種,通過合適的肢體語言與表情也能夠更好地促進語言教學。對此,教師可加強對肢體語言的運用,包括調動面部肌肉控制表情語言,并且首先讓眼睛會說話,用眼神進行交流并傳遞情感,通過眼神的變化讓學生感知自身情緒或情感的變化。還可以用表情進行溝通,借助微笑、皺眉、歡喜等表情展示教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表情的自然,不要過于矯揉造作。最后,加強對手勢的運用,如在文章情感激動處拍手等,在吟誦古詩時通過捻手指感受并展示其語言節奏等。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與教師一起進行教學活動,教師要為學生收集用于探究學習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用和諧融洽的師生交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使用語言進行實踐交流的環境氛圍,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讓學生可以在生活場景中使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輝,馬強.小學語文教學對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作用[J].語文建設,2016,(12).
[2]單明芳.以“五法”提升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8,(7).
[3]朱淑敏.小學作文口語表達方法課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