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蘭
摘 ?要:民族文化是國家發展、社會前進的“根”與“魂”,繼承民族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不斷向前的內生動力。核心素養是我國在邁向新時代的新實踐中提出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本文通過厘清民族文化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定義,發現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互助共生的邏輯關系,繼而從頂層設計視角出發,從整合民族文化與核心素養的目標、篩選民族文化的內容、構建多元主體的聯動參與三方面,闡釋如何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培養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民族文化;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7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077-02
2016年,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組建全國專家課題組完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從不同的視角全面概括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今后人才培育提供了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也提出,要貫徹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將愛國主義情懷植根于教育中,加強品德修養,從各方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可見我國對將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學、學生成長的重視。有學者提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融入核心素養中的文化資源,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核心素養架構中的重要基石 [1]。另有學者從核心素養中文化基礎的角度入手,分別探究了文化競爭、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意義 [2], 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視為對文化的創新,認為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邏輯,由此提出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具體化表現 [3]。但是,縱觀學者對民族文化與核心素養的思考,不難發現學者們并未對傳承民族文化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系進行明確的闡釋。基于此,本文通過厘清民族文化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概念,明確兩者之間具有相互影響、互助共生的邏輯關系:民族文化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根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出傳承民族文化是促進全體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實踐路徑,能夠培養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
一、民族文化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民族文化內涵的演變
“民族文化”最早出現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中,指的是各個民族在其歷史推進過程中創造和產生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 [4],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等;而語言、文學、科學、藝術、節日和傳統等屬于精神文化。學者何瓊除了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闡釋民族文化,還提出法律條文、規范和約束機制等制度文化也屬于民族文化,她所闡釋的民族文化與廣義的文化的定義相似 [5]。上述內涵主要是從文化的普遍性出發,分別從物質、精神和制度層面對民族文化進行闡釋,但并未根據中國多民族的實際情況描述民族文化內涵。縱觀民族教育研究領域,研究者們大多視其為少數民族的文化,這是拋掉了主流文化的狹義的民族文化。廣義上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主流的文化和非主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整個民族群體在歷史推進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性特質的文化 [6]。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民族文化不僅局限于某個民族或某幾個民族的文化,而是包含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內。本文沿用上述這一概念。
(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現代社會的新興詞匯。辛濤等學者綜合了發布核心素養的國家的不同情況,而后根據我國的具體情境和實踐,認為其是指學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需要增強和具備的品質與能力 [7],同時,我國相關課題組根據教育政策細化核心素養的內涵,提出其總體框架是:以培養人才為基本點,從文化的基礎性作用,培養自主的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三方面搭建總體的框架,根據要求從生活、實踐、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創新力、責任感、自主力等 [8]。在此基礎上,林崇德從歷史研究中發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始終扎根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強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品格與能力的養成,能夠樹立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的優質傳統文化的自尊心與自豪感,構建出適合我國改革和社會不斷進步需要的具有本土的學生核心素養 [9]。從核心素養產生的背景及相關定義可以看出:本國的學生核心素養是根據我國的政策方向和教育方針,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品格與能力,從而培育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凸顯我國民族底色的人才。
二、民族文化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邏輯意蘊
(一)民族文化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根基
“核心素養”作為舶來品,對國家學生的改變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但由于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中國培育本土化的核心素養,就必須充分考慮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民族文化教育的耦合研究,借鑒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為培養新時代學生而不斷探索與創新。民族文化是核心素質素養的文化根基,主要體現在:一,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的轉換使用助力各民族學生理解核心素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民族學校積極響應著號召,在繼承與發揚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學習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有助于民族區域學生學習核心素質素養的內容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二,民族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滲透助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民族風俗與習慣是民族的底色和優勢,是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核心部分。費孝通先生曾說過:區別民族之間的不同,主要在于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正是因為這兩點的差別,才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異同 [10],這不僅能提高民族地區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能促進各民族區域的學生之間的互助與溝通。
(二)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核心素養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實際情況以及民族文化所提出的,就個體而言,它的培養強調的是品格、品質和各項能力的養成,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各項能力;就教育改革而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新一輪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核心素養的形成是對民族文化的承傳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核心素養形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高素質人才。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每個民族成員傳遞與延存文化的過程,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過程,這種生產主要是民族群體通過篩選、整合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向新時代青年轉達。核心素養這一要求是國家提出培育人才的目標,能夠幫助各族學生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學校通過培育,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同時也是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高素質的傳承人才。二是核心素養形成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其不僅能讓各族學生群體理解本民族文化,還能提高他們接受各類文化的能力,有效改善各民族文化間交流不暢的問題,推動我國各個民族間的互動。
三、傳承民族文化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
(一)整合民族文化傳承與核心素養的目標
目標是一切行動的向導和指南,要想落實行動,就要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目標。如今,民族地區學校的學生核心素養實質上并沒有與文化傳承緊密聯系,導致各民族區域學生的素養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學校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應先整合民族文化傳承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相關院校一是要在民族文化的依托下,讓不同民族的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方式發展本土化的學生核心素養,改變學校課程目標過于強調民族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非此即彼的情況,解決民族學生在發展核心素養過程中的問題;二是要讓學生牢記將傳承與發展的目標融入實踐活動中,從而有助于傳承民族文化與發展核心素養同時進行。
(二)篩選組織民族文化與核心素養的內容
核心素質素養的發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各民族區域學校只有對民族文化和核心素質素養的具體內容進行不斷的篩選與組織,才能擇選出適合各民族區域學生發展的內容,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能對核心素質素養進行學習和發揚。因此,篩選并整合符合學校發展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國家統一的課程教材和教學中,豐富學校課程內容,改變課程更多關注以現代主流文化為主的內容體系,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各民族區域的發展。
(三)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聯動機制
核心素養產生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不斷提高國民素質,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人力資源,也為民族文化培育高素質的傳承主體。加強家校社會之間的協同合作,營造出融合、融通的合作大環境,一方面,需要明確學校教育作為主導、家庭教育作為輔助、社會教育作為補充的三者的定位,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銜接, 促進三者的融合連通,切實解決家庭和社會教育中的疏離,逐漸形成家-校-社會之間的高效互動機制;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作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溝通的橋梁,更需明確民族文化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通過學校教育激勵家庭和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培育全面發展人才、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為文化繼承和素養融合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16(06):23-28.
[2] 劉啟迪. 打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J]. 當代教育科學,2017(05):3-6.
[3] 張聰.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文化邏輯[J]. 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9):42-47.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C].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5] 何瓊. 西部少數民族文化概論[M]. 民族出版社,2009:03.
[6] 袁鳳琴,胡美玲,李歡. 民族文化進校園40年:政策回溯與問題前瞻[J]. 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6):25-31.
[7] 辛濤,姜宇,林崇德,師保國,劉霞. 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 中國教育學刊,2016(06):3-7+28.
[8]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9] 林崇德. 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66-73.
[10] 費孝通. 關于民族識別問題[M]. 中國社會科學,1980:01.
(薦稿人:韋文華,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